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应该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作些调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伟 《现代教学》2006,(7):71-73
教学设计思路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一节初三数学的总复习课,本节课我把“分类讨论”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善总结、勤训练”。本节课是分类讨论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几何的分类讨论。这节课通过对分类讨论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节课中,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讨论,除了按照课时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常常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组织讨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就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教学《苦柚》一课,当学到“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这一估时,有些同学就在下面窃窃私语:“苦柚子怎么会变成甜的呢?”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  相似文献   

5.
巢凤栖 《江苏教育》2001,(14):38-38
讨论交流,是思品课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不会讨论,以致于讨论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如何让学生学会讨论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讨论"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讨论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方式。文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讨论参与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文学教学课堂讨论的可行性。讨论在文学教学中有三大作用: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课前讨论、课中讨论、课后讨论。科学、合理的讨论命题设计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正确导向、得体的调节与评判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专学校《职业道德》课具有事例多,理论性不强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这门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接受。我采用“演讲讨论法”进行教学。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在教师适当辅导的基础上,事先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准备演讲内容,在上课时上台演讲,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由学生评委当堂评分评奖鼓励,从而达到阐明观点、明辨是非、学到知识、接受教育,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现笔者阐述在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一、围绕一个中心演讲讨论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教师事先仔细拟定的主题或中心,它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或…  相似文献   

8.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工作中,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建立起师生之间感性、互动的关系,能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必须具备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充分、高效的分组讨论?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在讨论时,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并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沈晓敏 《现代教学》2005,(12):57-59
今天,讨论已经成为很多课的必要环节。但是真正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还是风毛麟角。教师们总是不敢真正放开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或辩论,使讨论或辩论停留于热闹的形式,停留于信息和感想的简单交流。教师也很少在课后分析学生通过讨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如何去实现这样的讨论?这里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日本许多中小学采用的讨论方法——姓名牌讨论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语课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乱花渐欲迷人眼,语课已渐渐“与时俱进”,融入了时代的风潮之中,它正在被一些老师梳妆打扮、涂脂抹粉,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语课逐渐丢失了语的本质性内涵。语意识逐渐被淡化。一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可以上成亲情教育课;一篇《陈情表》,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一篇《宝玉挨打》,可以拓展到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一篇《曹刿论战》,可以让学生研究“如何劝说布什放弃攻打伊拉克”;一篇《荷塘月色》,可以让若干精美的图片替代学生的想象;一篇《愚公移山》,可以读出愚公缺乏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学生的讨论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是无效的参与,然而却被奉为时尚;教师的教学看起来民主十足,实则是不作为的体现,然而却被视为典范,纷纷效尤。正所谓不是我看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相似文献   

12.
朱玉梅 《广西教育》2007,(12A):32-33
语文教学要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讨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和信息交流的随机多变,使课堂讨论呈现出多种流向轨迹。采用何种讨论方式,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因人调控,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3.
“讨论课”的认识及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提高师范生从业的能力,这是我院中文系近几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个系在多次发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把课堂讨论确定为这一改革的突破口。他们的做法是,每门专业课都拿出2—4学时举行课堂讨论。教师将富有学术性的课题提交给学生,学生则利用课余查阅资料,形成观点,然后在课上进行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论。经过多次实践,收效如下:1、学生学得主动,课外查阅了大量资料,粗通科研途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堂讨论,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教者改变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可针对学生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实现了个性教育。 下面我们选发三位教师在这方面实践的文章,以供读者思考。希望借此将我院教学领域中的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课堂讨论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及常态课中,时常会出现讨论这一环节,似乎有了讨论,就能体现“合作、交流、探究”,就能体现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数教师只重视讨论形式,课堂上明显存在着“假讨论”现象。讨论一定要因课制宜、因需而设,课堂讨论也要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运用讨论法,教师应从课前精选讨论点入手,课堂上巧妙提问,积极引导讨论;正确指导,形成共识:择优而论,进行思想升华。这样,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心理课的活动性与体验性,课堂讨论不可避免。讨论得好,学生会有更多更深的心灵感悟;讨论不好,问题成为虚设,流于形式,学生体验不深刻,心灵得不到成长,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严重影响心理课的质量与效果。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课的实效性,打造高效的心理课堂,  相似文献   

17.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并理清思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引导和课堂应变。本文将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曾国光 《上海教育》2007,(6B):49-50
通过这次“862”观课与评课,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一个典型的做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讨论的热情也很高。但是热闹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引起我的反思:是否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双向互动教学法—课堂讨论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课堂讲授法,这主要是由于课堂讲授法所具有的突出优点:经济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尽管讲授法有许多优点,但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实现双向互动?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讨论的前期准备 课堂讨论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讨论。在这种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教师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课前准备以教师为主。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课堂中使用讨论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讨论法时应该注意:课前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精心准备;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讨论用心组织;课后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