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CL-90对397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并与国内同龄青年、普通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基本属于轻度,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有强迫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情绪、偏执和抑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典型的专业特点,即总体水平上略低于国内同龄青年,而又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与文科专业大学生相比,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问题突出,与理科专业大学生相比,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更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影 《体育科研》2004,25(1):50-52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症状检核表(SCL-90),对1193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和分析比较,其中有体育专业(N1=323)、机械专业(N2=555)、医学专业(N3=202)和艺术专业(N4=113)。经.05水平T检验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比较接近,在个别因子上优于国内常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据此,提出大学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三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而且性情更温和热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其他两个专业学生心理更为健康,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调查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SCL-90量表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躯体化、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非体育类大学生相比,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强迫、敌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较低.结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高职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其体育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以了解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因子在性别、年级、来源地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高度相关。建议学院从学生的体育生活实际出发,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目的是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 ,做到育体育心相结合 ,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 ,以提高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师范类、医科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并存在性别差异(新生除外)和年级差异,但无专业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加大对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对于提升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目的是通过本文能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材本身的特点,做到育体育心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特殊功能,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扩建、高校合并优化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多层次的变革,已逐步形成一所学校多校区、学生公寓园区化、学生公寓远离主教学区,教学与公寓分区建设的全新校园格局。由于体育教学部门尚未意识到学生从主教学区返回园区后,园区已成为学生课后从事锻炼和活动的重要场所,相关改革措施滞后,使园区体育与体育教学脱节。将园区体育活动纳入课外体育锻炼学分管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在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学校团委等多部门指导引导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乐于参与的外部运动形式组建以组织为主和参与为主的学生体育团体,逐步健全学生参与园区体育活动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将学校体育教育寓于大学生园区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2.
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体育锻炼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认为,美术专业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此结果提示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试验对比法、训练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及访谈法,就瑜伽练习对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重点运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瑜伽选项练习瑜伽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这些体育专业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强迫、敌对这几个因子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瑜伽练习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议高校体育专业可增设瑜伽专项选修课。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密集 ,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然而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 1998年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 ,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高达 2 6 .99%。因此 ,深入研究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是高校体育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从时代的高度分析论证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是使体育教育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心理素质对学生无论是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论述了心理素质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3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多运用成熟防御机制,有时也用投射、消耗倾向等不成熟或中间型防御机制;在心理防御机制运用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和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表明心理防御机制是影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重视并加强心理防御机制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修课教学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要上好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修课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及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影像传播范式是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作为传播载体的电视、视频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济南市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体育信息的影像传播范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从而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是一个完整、复杂、多层次的教学过程。大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专业队,也有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田径训练的规律性,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最佳模式,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力举措。本文在高等院校课余田径训练的运动员选材、训练时间安排、运动负荷、训练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