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君,即日神。楚国地方习惯称日神为东君,可能有所本。《汉书·郊祀志》有“东君云中君”,可见其他地区祭神时仍袭用楚俗的旧名。“君”,在古代一般是对男子的称呼。《九歌》中的云中君、湘君都是男神,东君也不例外,当由助祭男巫饰演。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日神东君名叫羲和,太阳东升便是由羲和驾着马车送上去的。而《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羲和竟是女性,是太阳的母亲: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显然,这里的羲和是女子,是生日者。《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乌。  相似文献   

2.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屈子之文,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尤难读者,在中间求女见帝两段。……学者能熟玩而神会焉,则《远游》、《天问》诸篇自可迎刃而解”。①正因为它是《离骚》中一大难题②,故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仅以哀高点无女为例,  相似文献   

4.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但历来《天问》的研究上存在不少分歧意见。本文在对屈原生平与作品进行通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论证严密,立论精当,多发前人所未发。如以《天问》是由《离骚》的陈辞生发出来的,二者在内容、主要思想与构思上皆相近;其开头加上"宇宙之事"与"鲧禹治水和九州土地"两部分是学习了邹衍谲谏的办法;其写成在《离骚》之后,当怀王二十七年前后等。  相似文献   

5.
<正> 一对《天问》的全面校理、多维探索,是龚维英楚辞研究的致力之处。具体地说,龚维英认为《天问》所叙与《史记》之《屈原列传》、《楚世家》等史籍记载相合;从《离骚》、《天问》所反映的年龄、对天命的态度可以看到屈原思想的发展脉络;《天问》带有明显的南方“蛮夷”色彩,其著作权应归屈原。进而从屈作内证论定《天问》作于晚年放逐途中,始于顷襄王初年前后,定稿于自沉之前,与《哀郢》相先后。他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招魂》,如与他的奇特杰作《天问》相比,可以说这是在风格、内容上迥然不同的另一篇奇文.《天问》属于哲理性的论辩诗,而《招魂》则是政治性的抒情诗.至于《招魂》的作者是否确属屈原,古今学者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不过个人认为,最早为屈原立传、与屈原的生活年代相距仅有百四十年左右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最早表述的意见,一般说来,那应是最可信的.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说明司马迁亲自读过《招魂》,并且确认它与《离骚》、《天问》、《哀郢》  相似文献   

7.
鸱鸮崇拜与华夏历史文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殷商族图腾"玄鸟"不是燕子,是鸱;高祖(帝俊、帝喾、舜)的原型是鸱图腾,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农业保护神和太阳神;昴星为猫头鹰星,为远古冬至的天文标志点;猫头鹰是古物候历法的标志物,鸱崇拜文化现象的实质是古物候历法与天文历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勰这一段话,很明显地点出在楚辞中,特别是离骚对汉赋的艺术特征具有重大影响。后世的研究人员在探讨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时,以举《离骚》这一例子为多,而《天问》一篇则较少,但事实上,《天问》中的某些因素亦明晰地展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九歌》本是古代原有的乐歌名,《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曾提过: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日以媮乐。(《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些诚然是神话、传说,并非信史;但也足以说明古说相传《九歌》是出自夏代,是从天上取来的,能“奏”的、“乐”人的乐曲。它是否出于夏代虽不一定,但远在屈原以前就有过《九歌》这一较古的乐曲,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10.
<正>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  相似文献   

11.
古代神话传说,大都反映了产生其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形态,其中优秀作品既反映了人民美好愿望和审美理想;又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流。屈原《天问》中记载或提到许多先秦的神话传说,特别是楚国特有的神话传说,因此为我们研究《九歌》提供了这方面宝贵的资料。如果,我们研究《九歌》、与研究《天问》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九歌》中描写的少司命,就是《天问》中记载的“女岐”。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小学功底多承乾嘉学说的余韵。其《离骚解诂》《九章解诂》《天问疏证》《楚辞校补》《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本楚辞外卷跋》等一系列的《楚辞》研究著作,征引丰富,视角独特,为文献学领域研究《楚辞》的注释、校勘、引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九歌》中的东君是什么样的神,说法颇多.李茂新先生归纳为“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除此四说之外,李茂荪又提出了霓神说.”虽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终没有不足之处.《九歌》于上古流布沅、湘之间,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巫文化与楚文化有同宗共用的关系,因此,通过苗族祀月习俗对东君进行考察,会得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东君是月神不是日神东君之所以被释为日神,是由于“东”字产生的联想.但日出东方,月又何尝不是出自东方?《东君》开头四句云:  相似文献   

14.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16.
《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逸注曰:“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历来楚辞注家多以“崦嵫”为日入之所,并无实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引《山海经》《淮南子》予以佐证,多被后人看作神话中的地名。神话中的地名有虚有实,不一定一一能考其实,但亦不当一律斥之为虚妄。今人对于“崦嵫”的所在也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故在此对《离骚》中所提“崦嵫”一地做考证。  相似文献   

17.
《天问》作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若将《天问序》与同治《益阳县志》:“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的记载加以比较,就可发现上述记载显然来自沅湘之间的民间传说。屈原的“放流”,应是身负朝廷使命,执行游说“湘西之濮”诸部族等“蛮方”方国同心同德抗敌救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9-21
太阳神话是先秦神话的重要母题之一,在先秦神话中拟人化的太阳却不像后世阴阳五行思想下所说的属"阳性",从太阳神羲和的女性身份,太阳的动物形象金乌的女性身份以及太阳在人间的"代理人"女巫的女性身份,可以看出太阳在先秦神话中是一位女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夸父逐日"神话反映的是一种与太阳神结合的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太阳十分重视和尊敬,中国上古时代颇流行日神崇拜。《说文解字》中记载太阳运行的字共有26个,分别表示日将出、日出、日行、日落,笔者从文字学、训诂学角度分别对每个字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波波提问 1.波波上语文课的时候读屈原的《离骚》,发现《离骚》开篇有这么两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古代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波波觉得很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