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名城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城市物质明的现代化,也包括城市精神明的现代化。建设玉溪现代化名城不仅有物质的要求,更有精神的要求。“经济是城市的形,化是城市的神”,经济与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化形态中,城市化由于其密集性、直观性及城市在政治、经济、化中的中心地位,对其他化特别是县、乡、村起到幅射、带动、延伸、示范的作用。所以,如果没有较高的城市化品位,就没有较高品位的城市化,也就  相似文献   

2.
张谨 《中华文化论坛》2015,(3):5-10,191
城市文化是与农村文化相区别的空间指向性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多元的开放格局、强大的辐射能力、完整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人文精神弘扬不力,城市创意产业后劲不足,城市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对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守望城市的文化精神,强化对本地区城市文化的认同,彰显城市文化的时代魅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其重中之重是精神文化服务,包括遵纪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知识宣传、生活环境改善、文娱体育活动、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安全教育等等。在城市创意产业建设方面,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发挥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引擎功能,彰显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公共生存状态、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城市化移民促进城市人口聚集,一方面受荆楚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多元性的精神影响,另一方面开埠通商后,受西方文化的撞击和浸润,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多元杂糅,具有聚集性和包容性、传统型和现代性、创新性与变异性、世俗功利性和实用性、多元性与分层性、国际性与时尚性互相交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必然会包含有大量的文化内容。本文就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谈一些想法。一、文化是城市的夏魂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城市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建设城市文化,就是要建设有鲜明的特色和个  相似文献   

5.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6.
鼠是人类最早生活伴侣之一。且早就进入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其沉积于语言层面上的、以鼠喻人的“鼠喻象”,含蕴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显示着强劲的表达张力与共鸣效应,戊子鼠年.重新发现、解读承载着“鼠喻象”的经典语言.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城市作为该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其无不反映出其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征。随着各行各业高科技手段的不断介入,其城市也步上了高速发展的陕车道。然而,城市的发展,与高科技网络信息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互联网”走进家庭,已显露出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经济因素和对其认识上的某些缺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9.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价值向度和行为方式,渗透于无形之中,作用于有形之上,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驱动和变革先导。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推动与共同参与、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等重要关系,从全局高度认真谋划,以辩证思维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1.
赖祥亮 《寻根》2007,(5):9-14
作为河洛文化的传人,客家先民的文化形态中保留了较多中原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民系,客家文化形态中也残存了较多的原始巫术观念。巫术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认识途径和控制方式,客家巫文化之所以能顽强地生存于客家聚居地,得益于山高水险的岭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当地原住民崇尚巫鬼的习俗。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农民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异地就业文化适应的难度比一般农民工更大。该群体异地就业文化适应不仅事关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本研究以凉山彝族异地就业农民工为例,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以及十二个维度分析其异地就业文化适应状况:每个具体维度适应程度各异,但有规律可循——越浅层越表面的东西越容易适应,而对于语言文字、谋生手段、消费方式以及较深的制度与精神层面的适应相对艰难和缓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上城坊制有了明显变化,诸行会聚,百艺纷呈,城市的民间艺术也发展起来了。从大都市到中小集镇,到处都有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而北宋首都汴京、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劳动成果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精神的产品或活动。它基本上涵盖了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文化资源可以区分为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类。前者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  相似文献   

17.
一、植物文化的现状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的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植物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层面,即与食用和药用价值相关联的文  相似文献   

18.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逻辑在先"和"时间在先"的统一论述"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阐明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科技文化与大科学观,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先进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