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 对《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咢,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的理解,前辈学人多持这样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作乐需八音克谐,即所谓"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不  相似文献   

2.
正从专业的角度讲,书法的中和之美即是大小、方圆、纵横、骨肉、线面、正奇、干湿、浓淡等各种对应关系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计其余。书法对点画形态的要求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符合中和之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也是中和  相似文献   

3.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女作家伊莎贝尔·沃尔夫(Isabel Wolff)被称为英国女性小说的掌门人,自她的"情缘小说"系列的前两部(《古董衣情缘》《画中情缘》)出版后,便立刻席卷英国畅销书市场,刮起了一股继简·奥斯汀之后,最具治愈效果的英伦小说潮,位居亚马逊全球热销作家排行榜前列。比起《古董衣情缘》中对各种颇有历史的奢饰品所进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普式描述,《画中情缘》则像是一股涓涓细流,不紧不慢中婉婉道来一段段故事:女画  相似文献   

5.
吕德廷 《寻根》2010,(2):48-51
<正>画押是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或画记号,表示认可文书的内容。顾炎武《日知录·押字》(卷二十八):"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虽然我们对于押字的起源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敦煌文书中存有大量唐及五代文书,许多公文、契约文书都保留了那段时期的画押。敦煌地区的签字画押应该是沿  相似文献   

6.
正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此理已为世人皆知,自法国人布封拈出"风格即人"一语后,更为品评者爱用。赏评者据此得以为切入点,探赜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品画境,体情思。而这里想要说的是,在汉字文化圈的文人墨客好借汉字的表意之特征,每每托名号以表志向。由是,人如其名号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下面将要言及的横山大观便是其中的一位。若以"横山大观"四字所示出的意象特征去宏观地观照其人其画,恐不失为一梳理机杼的妙道。如想把  相似文献   

7.
滕氏布糊画     
腾氏布糊画是丰宁著名民间艺术家腾腾先生发明的新画种,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芭,其制作工艺获国家专利。"腾氏布糊"继承发扬了中国画特色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风格,创作技法集绘画、雕塑、刺绣、表糊、剪纸等工艺之大成,具有立体感强,色彩绚丽,画面逼真和取材新颖,做工细腻,适于珍藏之特点。作品创作面宽,无论人物、花鸟、鱼虫均可入画,县情态生动,制作工艺讲究,一画作成,须经给样、图角、制版、整型、配料、布糊、组装、装饰、成画等9道手工工序,用料繁多,以经、罗、缎等为主,其它如手饰。绢花、纸板等多达数百种选料。股…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陆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存。最初水陆画以佛教诸佛、菩萨、诸神为主,明清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道教诸神,儒家诸神,民间诸神逐步进入水陆画。包括佛、道、儒三教的天神地祇、人鬼仙圣、诸佛菩萨、各色人物等,可谓宗教艺术、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这里仅就水陆画中的雷神而言,介绍有关的图像资料及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藏高原崛起一个新的艺术群体,人称"西藏画派"。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为这一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的"韩氏黑画"在绘画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海内外向其求画、订画者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1.
<正>不论是什么文学艺术样式,当作品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时,欣赏者和创作者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其中所表露的形而下之"术"(形式语言),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其间所显现出的境界、意蕴、气息、品格,即精神层面上。也正是基于此中因由,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朝宗炳在史称首篇山水画专论的《画山水序》中就明确提出了"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观点。在他看来,对山水外在形式的表现,不仅仅是利用技巧"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根本上是要"以形媚道"的。然而因为"圣  相似文献   

12.
水陆画,是佛教、道教举办水陆法会所必需的神像画。最近,成都发现了一大批明清时代的水陆画。其内容题材极其丰富,为研究明清以来四川地区的宗教信仰、风土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本文以清末的一组《十殿冥王图》为史料,依据佛道经籍所载,对图中的主要内容、神真、图像加以分析,以此了解四川地区民间的十王信仰。  相似文献   

13.
法国的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曾经在1800-1801年间创作过一幅油画。画中的天空晦暗阴沉,似乎暴风雪就要来临。画里的主人公头戴二角帽,身着军装,足蹬皮靴,腰悬佩剑,一手握着缰绳驾驭着战马,一手指向天空。他的眼炯炯有神,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似乎在注视着观赏此画的人,也似乎在展望着自己的未来!再一看那战马,不禁让人心中一凛:  相似文献   

14.
在元季追求"怡悦性情"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明初院画继承了放逸的审美风格。但是明初统治思维的变迁,文学观念逐渐回归传统"文以载道",重政教之用的文学观念。这种"重道"的文学观念,逐渐影响绘画,遂之,明初院画逐渐扬弃元画的荒寒逸趣,有意识地选择隔代回归,形成从放逸向整美过度的绘画风貌。  相似文献   

15.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16.
正因受疫情影响而空置了近一年的民宿"飛鳥魚の家"终于又接单了!一位来自瑞士的留学生C计划入住6个月。下单前她想来周边看看,我们便约在附近的超市见面。C金发碧眼,来京都短期留学。一见面她就跟我抱怨说,日语太难了,到现在还是一句都不会说!我说,我也是啊。望着她疑惑不解的模样,我笑了,告诉她:"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和你一样,我也是一句日语都不会说就闯到京都来了!""啊,原来如此!那你为什么来日本啊?"她追问道。C的追问,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7.
张泓 《华夏文化》2019,(1):28-30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相似文献   

18.
陈绶祥 《世界文化》2012,(11):57-60
吾国绘画,直入人心。会形色而论道,故图形、求神、造境、取势、写真、得趣、依理、法道,渐次而生,前人述之备矣。远古幽邃,秦汉朴素,魏晋生韵,唐工宋巧,及元求意,画转而文。意者,人心感悟而蕴于心底之念也。既成画之诉求,一发而难收,  相似文献   

19.
一命题的提出三才,华夏古词;主义,西方今语。如今组而合之,倘能见容于时尚乎?《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以成卦。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先生的诸多小说篇目中,极好的印证了"画人""点睛"总关情这一艺术特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