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雨属于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和特征,但在宋词中这一意象却反复地被运用,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它把这种丰富的情感糅合在了整个词句的情感之中,使诗句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这其中悲情意识是雨这一意象在宋词当中传递的较多的情感因素,它把这一复杂的主观情感和意志与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精神世界相结合,使词句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更深厚的精神、情感因素。本文就是对雨———这一宋词中常用意象的分析,首先列举了宋词中雨经常表达的情感倾向,再次具体地分析了这其中表达和传递出来的文化悲情意识。  相似文献   

2.
陈中林 《科教文汇》2014,(1):120-121
宋词是“依曲填词”、“应歌而作”,其句式组合可以说是一种流动的、更倾向于音乐性的结构.比唐诗更多地采用直接倾诉的方法来抒情。而独特的“领字“技法的运用,更给宋词的句式增添了一种主观倾诉的力量。显得亲切、自然而有力。  相似文献   

3.
若干年来,中国文化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特别是文人们都明显感到这种变化的脉搏,但又一时抓不住这一变革的基本特征。我本人也曾试图寻求一种命题用以概括这种变化,同样因不得要领而苦于思索。然而,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一、不期而遇的“意象形态”近读《现代与传统》杂志第10辑邵建先生的文章《“意象形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她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一种忧愁之情。纵观一生,她的忧愁之情可以分为三种:少女时的多愁善感;少妇思念丈夫的哀愁;国破家亡之后的丧国之痛、思亲之哀。李清照对"愁思"的表达,主要通过某些意象,将无形的"愁"具体化,取得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她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一种忧愁之情。纵观一生,她的忧愁之情可以分为三种:少女时的多愁善感;少妇思念丈夫的哀愁;国破家亡之后的丧国之痛、思亲之哀。李清照对愁思的表达,主要通过某些意象,将无形的愁具体化,取得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晶 《科教文汇》2009,(3):247-247
本文依据Lakoff和Johnson关于意象图式的基本定义,利用“容器”图式分析“外”的基本意义。根据意象图式的正负参数这一重要特征,分析“外”的搭配词组表达的积极与消极含义,统计二者各自所占比例。在某些特殊语境下,某些不含积极或消极意义的义项会发生转变,趋向于表达消极或积极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外”的正负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7.
吴山倩文 《科教文汇》2007,(10S):180-181
安德鲁·马维尔在他的“爱的定义”一诗中,用陌生化的意象打破了其常规的象征意义。读者感受到这些意象的冲击,且往往迷失在由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感情横溢而又似是而非的论断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强烈的直观反应.该论文引入了中国古代源自《周易》的“交感”思想以及后世学者如何将其发展成理论并用于文学作品的阐发和美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维尔在创作过程中,“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既“交感”,而“物”在这里既是他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又是想象中的事物,再结合马维尔其人形而上学的思想背景。本论文论述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发现深刻作用于他的心智和感受,同时为他提供了用以建构非传统意象的神秘之源。  相似文献   

8.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扑捉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含义去体悟其内在意蕴,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领悟诗歌主旨,从中获取不为自己所亲历的人生感悟,体悟另类情感,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感受阅读的愉悦,是我们读诗的目标之一。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方能"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9.
刘月芳 《中国科技信息》2005,(23A):169-169,175
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成,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在音乐中,表现为,作曲家对实际生活的具体情景想象在音乐中的体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影响下的丁善德先生,也受到中国古典精神一一意象的影响。本文试从丁善德作品中引用民歌旋律、模仿民族器乐、运用五声调式和对比性的曲式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语言表现手法,营构出他作品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谭伟良 《科教文汇》2008,(20):217-217
“帘”意象在唐五代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帘内世界”,体现出华丽明艳的色彩关、柔婉忧伤的情思美、幽约朦胧的意境美。唐五代词“帘内世界”的塑造是时代审美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说说宋词     
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彩耀眼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与唐诗并称文学双绝,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相对于之前的古体诗,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其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同时它也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以及文化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谈"意象"对工业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设计中的“意象”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意象”就是想象,就是想象之中的艺术。“意象”具有景象汇集功能;“意象”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前置条件;没有设计师大脑中的“意象”,就没有工业设计。“意象”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形成工业产品设计的雏形,它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康红昌 《科教文汇》2007,(9S):199-199
蕴含东方神韵的中国绘画讲究意象式的表达方式及色彩的意象性,“意象”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物我融一”的情志,面对自然之物不是直观模仿,而是“心”与“物”关系的和谐统一,是心灵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种有机结合。强调神超理得,讲究幽然冲逸、卧游畅神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丁瑞兰 《科教文汇》2007,(11Z):165-165
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展路途中,王家新是其中具有独立价值取向的一位,他所一直坚持的“知识分子写作”,挥写了诗坛的一抹美丽风景。在这片风景中,“石头”是其中的尤为突出的意象,其丰富的寓意是王家新诗意的沉潜。  相似文献   

15.
周锦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272-272
李煜的词,在意象构成方面极具个性化,意象内涵与他的性格,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他人生际遇和思想情感的大起大落,他词中的意象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后期词贯穿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黄泽芳 《科教文汇》2010,(26):61-62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苑中一丛奇丽的花。它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宋词的整体而言,感伤是宋词的基调。整个宋词主要是叙写这些"伤心人"(抒情主人公)的种种"伤心事":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感伤;相思离别、思乡怀人的感伤;怀才不遇、漂泊贬徙的感伤;异族侵凌、国亡家破的感伤;遭受压抑、报国无门的感伤。  相似文献   

17.
章瑾 《科教文汇》2009,(1):252-253
意象是设计艺术制作与欣赏的关键所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承载内在心意的形象。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其意象的形成过程与诗歌意象的形成过程,在第一个环节有所不同;即诗歌是由文字转化成形象,而设计艺术则是由其视觉形象转化为使用者或欣赏者的联想形象。意象的审美本质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设计艺术之意象可以分为形态意象、氛围意象、动作意象和人格意象等。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设计艺术中的意象,应该恰当地使用“道具”、重视抽象的造型、含而不露、避实就虚和注意留白与细节。  相似文献   

18.
王春 《科教文汇》2011,(34):88-88,102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被傅雷先生赞誉为"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的最美满之作"、"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小说中丰富的意象使用,特别是"月亮"意象的使用,使读者既领略了小说文学文本的优美意境,又体会了小说深刻的思想涵义。小说借"月亮"这一意象,不断变换视角:时而是洞察苍生的智者,时而是人物命运的化身,时而又是社会环境的象征……小说在月色的掩映下,深刻而隽永,浸润了说不尽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9.
梅玉荣 《知识窗》2011,(4):58-59
宋词里的爱情很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片断,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读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谁不会在心中构筑一个生死相依的爱情庄园?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谁不设身处地想象着词人伤情断肠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南昌市旅游地意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逢军  沙润  汪忠列 《资源科学》2009,31(6):1007-1014
以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意象草图绘制相结合的方法,从评估性意象和结构性意象两个方面对南昌市旅游地意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的总体可意象程度较高,景点意象受知名度和美誊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意象则受旅游者期望值和满意度的影响;意象组成元素根据其重要性依次为标志、路径、区域、边界和节点,最主要的意象组织手段是标志、路径和区域;就要素的可意象性而言,标志和路径最高,区域和边界次之,节点最弱;对意象空间结构的分析发现,南昌市存在着以八一广场和滕王阁为中心的两大旅游核心区,其架构模式是以城市风貌和城市环境为感知背景,以核心景区为感知重点,以主干道为支撑,被边界所限定,不同类型的地物要素点缀其间的双“#”字型立体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