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公则生明     
《新作文》2003,(27)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
公则生明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公则生明     
朱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  相似文献   

4.
公则生明     
朱镕基同志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  相似文献   

5.
公则生明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干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  相似文献   

6.
我们作了一个调查:挑选两篇2002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作文、4篇2003年全国高考全国卷作文、1篇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请同学们阅读后评选出最好和最差的。评选过程中对两篇文章的争论非常激烈。高考江西满分作文《公则生明》被认定为最差的文章,而高考低分作文《人生规则》则被认定为最好的文章。围绕《公则生明》、《人生规则》的优劣,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学生所持的观点是:《公则生明》没有什么值得读的,说了一个无须说的大道理;《人生规则》毕竟有自己的感悟。我们不妨选摘两篇文章的段落来体会体会: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  相似文献   

7.
论读史明道     
<正>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撰写历史、学习历史?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认识,即明“事势”,明“势”、“理”,明“大道”,明规律,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二者的符合和一致.一切具有客观最理性的人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认识并不能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而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人的认识要达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体的绝对的符合和一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相对”和“绝对”是就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符合和一致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文道关系,是历来语文教研争论的问题之一。过去曾有“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文道并重”、“文以载道”等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文道的正确关系,体现文与道正确关系的提法应该是:文以明道。我们说“文以明道”是从主观认识出发,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完全体现在“文”上,而“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普九”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刘子杰“普九”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既要坚持积极进取,又要确保质量。“普九”要防止盲目攀比,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普九”工作不能只看时间的先后,而应着重看领导对“普九”的认识是否正确,态度是否积...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问题,是多少年来无数哲人和思想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至今还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前几年曾经讨论过,但没有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来又出现了深入一层对“人”的看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思潮,例如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鼓吹什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等等.现在我们又重新提出关于人生观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我觉得正确把握人的本质,可以解决人是怎样产生和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问题.对于人的产生及其本质特性有了正确的理解,人生观就可能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是马克思,因为只有他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解决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必须首先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舍此别无他途.各种唯心主义者把主观感觉或客观观念看作世界(自然或社会)的本源,他们当然不可能唯物地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明确的对人的本质作了概述.人是社会动物,这是马克思多次重复的论断.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这个基本看法至少表明:  相似文献   

12.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114页,在论证“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有这样一段话:“……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里似乎把“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同于“实践结果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样表述当然不能说完全不正  相似文献   

13.
吴家麟同志在《概念要明确──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文(以下简体“吴文”,载人民日报1979年8月7日)中正确地指出:“主张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的同志,一方面把真理包括在认识、理论之类主观现象的外延之内,另一方面又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东西,因此就难于自圆其说了。”“只要谁把真理的外延包含在认识、理论的外延之内,谁就回避不了‘有的真理有阶级性’这个结论”。但遗憾的是,“吴文”并没有根据这些正确论断,遵照真理属于认识、理论范畴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得  相似文献   

14.
陆岩 《职教论坛》2003,(16):32-33
一、高考回归“主观”且慢拍手称赞记得去年的语文考卷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恐怕是“客观选择题”的大量减少(由原来的60分减为45分,新近出台的全国成人高考大纲更是由60分降到了30分)。这一变化的依据也与“话题作文”一样,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主观认识的余地。业内人士指出:增加“主观题”,会使考试更符合语文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既在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显然,“主观表达”要比“客观选择”更能体现一个人是…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真理性认识应包含正确的感性认识,因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客观真理”概念不宜使用,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使用“客观真理”概念容易混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正确解答数学问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题设条件,对于题目中的“明条件”,同学们还能够正确使用,但对于“隐条件”,往往容易忽视,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答问题,本文通过几例,谈一下“隐条件”在解题中的应用,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树立挖掘“隐条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 邓小平同志说:“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邓选第三卷P121)。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义,即对教育一要“重视”,二要“得法”,三要“严格”。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是其中首要问题。对我校青年教师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同样存在对培养和管理方面的重视、得法和严格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重视”的问题。这个“重视”包括对青年教师的认识理解、尊重、重用和给予成才的环境。不少老教师、领导抱怨职大的青年人过于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认识并能正确书写中括号“〔〕”,记住如果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2.记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如果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内的。3.记住“速度、时间、路程”等常用数量关系。(二)理解1.理解中括号的作用。2.能说明“同时”、“相向”、”相遇”和“速度和”等术语的含义。3.能解释相遇问题中,运动方向(相向、同向、异向);出发地点(两地、同地);出发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当防卫的构成是根据正当防卫的概念进一步说明正当防卫如何成立的问题。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构成 ,才能正确地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防卫意图 )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构成的主观条件。它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正当防卫的认识问题 在心理学上认识是意志的基础 ,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首先 ,防卫人必须意识到存在不法侵害。这种对不法侵害的认识必须是正确地反映了不法侵害的客观实际。其次 ,防卫人必须认准不法侵害人 ,这是确定正当防卫对象的基础。第三 ,防卫人…  相似文献   

20.
(一)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三句话,是孔子主观上已经肯定,却又以探询试问的惊叹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使人信服而又不强加于人。这正是他循循善诱的良好教学法。人必须学,学而后知,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精神。学者效也,学就是实践。学就能获取知识。 学了之后,还必须“时习之”。近代心理学家用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学任何东西,不可能过目不忘。据说三国时的王粲,和人一起跑路,“读道边碑”,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