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图书市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文学家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当时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十月文艺》、《花城》等,动辄有上百万的发行量,这一切都印证着文学图书市场曾有的辉煌。那么,当下的文学图书市场状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的《何谓“鸳鸯蝴蝶派”》一文,说到“鸳鸯蝴蝶派曾创办过百余种报刊,如《小说月报》……。”一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说:该文说到的《小说月报》,应为茅盾等同志主编的进步刊物,怎么会是鸳鸯蝴蝶派呢? 《小说月报》能不能说是鸳鸯蝴蝶派刊物?我们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张伯海同志撰文,简要介绍《小说月报》的始末,借以答复读者。  相似文献   

4.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5.
无论写新闻、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常常要用议论。议论如何写?并无固定模式,各有巧妙不同。近读白夜和沈颖(注)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天桥》(1986年7月新华出版社出版),觉得其中的议论,生发自然,恰到好处,颇有值得汲取的地方。《天桥》是以北京天桥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具体描述了旧天桥的痛苦、焦愁、绝望、野性,甚至兽性的活动,新天桥的快乐、豪放、柔情、希望。面对历史的巨大变革,作者当然有所感,有所思,诉诸笔端而成为意蕴丰富,深刻精辟的议论,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得到了开拓和升华。那么,《天桥》是怎样进行议论的呢?《天桥》的议论常常是议而未尽,论而未完,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思索,去发挥,去对作者的议论进行再议论,去补充寓于其中的更深广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传达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千帆竞发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在人们都在想改革开放,谈改革开放,为加快改革开放而努力的生气勃勃的环境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换好脑筋,怎么个“换”法?发展更快一点,怎样才“快”得起来?这些议论不仅表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且说明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如果研究王国维,首先要研究他为什么正当学术盛年的50岁时沉湖自杀。研究编辑家茅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也有类似的难题。 1945年,茅盾50大寿时,叶圣陶朝花夕拾重提旧事作为寿礼。他在《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一文中说:“我不说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怎样了不起,我只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而《小说月报》革新是雁冰兄的劳绩。” 此说影响甚广。当今茅盾研究者也颇多引用。 略懂而不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期刊史的人是难免颇感突兀的。如此过誉评价,总让人难以理解,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文学巨匠往往同时又是文学编辑大师。鲁迅、郭沫若是这样,茅盾也是如此。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在现代文学杂志的创轫及发展的过程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小说月报》是我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专门杂志,1920年初,当茅盾接编时,先是主持该刊《小说新潮》栏的半革新工作,同年11月任主编,实行全部革新。由于当时《小说月  相似文献   

9.
切莫瞎起哄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议论:有些搞宣传的人总喜欢瞎起哄。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去年夏秋有一阵子一些报刊关于福寿螺成灾的报道,可算是瞎起哄的一例。曾记得,在那阵子,从南疆到北国,从  相似文献   

10.
董瑾 《编辑之友》2006,(4):76-78
沈雁冰,即茅盾(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始用此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在1921~1922年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对该刊全面革新,使其成为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办刊思想基本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发展格局,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探讨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特点及其中蕴涵的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说月报》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期刊内容方面大刀阔斧,期刊形式方面则“袭其旧制”,迁就妥协。运作一年,他终于无法回避这一矛盾了。朱湘于1921年11月27日及时致信沈雁冰,提出更改刊名的建议: “《小说月报》自改革后,兼登戏本、诗歌,原名与内容似不切合,现在十二卷近完,何不乘此把名字改了?” 沈雁冰没有采纳朱湘的建议。他无法采纳。对《小说月报》刊名,他早在上任之前,或许就已心存疑问,有意更改了。文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务报告》中  相似文献   

12.
吴万里 《今传媒》2007,(8):39-39
学的是新闻,教的也是新闻(1970年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任业务课教师),周围同事中也经常会议论报纸,说起《人民日报》,常有人用调侃的口气说:"《人民日报》最干净,也最没看头."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民日报》还是挺有看头的,并且大气、有格调.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代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全国性的旧文学刊物《小说月报》,被奇迹般地改造为全新的高质量的新文学刊物。这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大的实质性事件之一。人们在谈论《小说月报》时,无不首先说到沈雁冰(茅盾),那是对的。因为,首先是从1920年开始,沈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传达之后,神州大地出现了千帆竞发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在人们都在想改革开放,谈改革开放,为加快改革开放而努力的生气勃勃的环境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换好脑筋,怎么个“换”法?发展更快一点,怎样才“快”得起来?这些议论不仅表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且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革开放的宣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小说月报》的编辑上,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见证了《小说月报》走向辉煌的开端,也见证了《小说月报》不得不改革的痛苦.他身上带有的过渡性质色彩,让他成为了那个时候旧式文人向新式文人过渡的典型.分析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的经历,考察他所作出的各种编辑选择,我们能看到旧文学的编辑向新文学编辑转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6.
读书界出现了一个新热点,叫做“柯云路现象”——对柯云路的《大气功师》《人体——宇宙学》《新世纪》等作品发出种种议论。议论是正常的,但议论什么?有一个导向问题。这里发表了两篇短文,从不同的角度参加了议论,有一定代表性。但是,对柯云路的这三部作品,应当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从艺术的角度对作品本身进行议论——我们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不要使议论流入对人体特异功能是否存在的争论——这种议论太多了,我们也不准备继续发表这样的议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有不少著名人士,既是杰出的作家、渊博的学者、优秀的编辑,同时别具慧眼,也是识英才的伯乐。一这里要介绍的是民国初年《小说月报》的第二任主编恽铁樵先生。让我先引一段由别人记录的著名老作家叶圣陶的回忆:“叶老说:《旅窗心影》原来是投给《小说月报》的。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是恽铁樵。恽铁樵喜欢古文,有鉴赏眼光,他认为这一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老人"丁景唐和我这个"乐观老人"同年,今年95岁。我们初次相识见面至今已有70年。上世纪40年代,我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时,课余爱看的刊物中有一本《小说月报》。1944年《小说月报》举办大中学生征文比赛,我投去一稿被刊用,获得三等奖。1945年3月11日,颁奖仪式在福州路山东路口当年有名的中西  相似文献   

19.
无论写新闻、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常常要用议论。议论如何写?并无固定模式,各有巧妙不同。近读白夜和沈颖(注)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天桥》(1986年7月新华出版社出版),觉得其中的议论,生发自然,恰到好处,颇有值得汲取的地方。《天桥》是以北京天桥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具体描述了旧天桥的痛苦、焦愁、绝望、野性、甚至兽性的活动,新天桥的快乐、豪放、柔情、希望。面对历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议论色彩,从形式上来看,在通讯中也有种种表现:1.起笔先议,可谓“开宗明义”。如金凤采写的《在中国农村30年——记美国朋友阳早和寒春》(197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开笔即议的: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少青年朋友可能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