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2.
找错也有乐     
笔者少年时受家父的影响开始集邮,现已退休多年。我常常庆幸有这样一种相伴一生的爱好,深深感受到爱上集邮的最大好处是自己生活得充实而快乐。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邮识的提高除直接向邮友请教外,主要受益于阅读集邮图书、报刊。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4.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传统而又经典的哲言,重新感悟和引导着当代的集邮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集邮文化活动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文献集邮热”持续升温。文献集邮,已成为我国邮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  相似文献   

5.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6.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对这句名言我深有感触。我自己的集邮藏品很有限,或许还比不上宜美嘉邮市中的一般摊商,但很注意对各种集邮文献资料的收集,包括集邮图书、集邮报刊、各种非集邮出版物上的集邮资料、集邮音像制品等。在我个人著述或参与编著几十本集邮图书时,在我日常编辑、审阅报纸、杂志上集邮文章时,这些集邮文献给了我工作上的帮助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手边的这些集邮文献资料,我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7.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8.
常说送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而获取外邮邮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浏览外邮目录。笔者近期搞到了最新的2005年版美国SCOTT目录的光盘,大大地“时尚”了一把。现将摸索到的体会与诸位交流。首先得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目前用的是DELL公司出品的LATITUDEx300型,光驱外置,故主机重量仅1.35kg,最大好处是携带方便,便于和邮友共同切磋邮识,地点不受限制。如果是台式电脑,则只能一人在家钻研,少了点“分享邮识”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10.
集邮是一种个人收藏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收藏的对象是一件件邮品。集邮爱好者在邮品的寻觅收集、探根求源过程中,虽然付出种种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和乐趣。近年来,笔者常收到一些素不相识的集邮者的来信,其内容大多为要求协助鉴别某种邮品真伪或有无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涉及基础邮识的问题。所谓基础邮识主要包括①邮政知识:即邮政历史、邮政法规、邮政业务、邮政资费、邮政用品等与邮政相关的各种基本知识;②集邮知识:即集邮是什么、集邮集什么、集邮怎么集、邮票和封片简等各种邮品以及编组邮集的基本知识;③相关事物知识:即与各种邮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化历史、专业、背景等基本知识。事实上,每位集邮者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邮品的逐渐增多,邮识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更会日益感受到邮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新光邮票会于1925年冬在浙江杭州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取得较大发展,出版邮刊,举办邮展,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不断增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为在我国普及集邮,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新光邮票会成为我国集邮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邮会之一。 纪念新光邮票会,主要是纪念新光邮票会在集邮活动中,热爱祖国、重视邮德、邮识和邮谊的宝贵传统。 新光邮票会的许多老会员,在旧中国,在沦陷时期,以保存国粹为精神动力,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收集  相似文献   

12.
重邮识展实力相对于传统、邮政史集邮而言,专题集邮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参与人数多,但不少专题邮集往往被专家指出缺少研究、缺少邮识,这是国内很多专题邮集的通病。为了邮集能取得好的成绩,我努力地学习集邮知识,并且在邮集中展示出来,例如对邮集中的邮政债  相似文献   

13.
张景盂(1893-1945)江苏吴县人,自幼喜爱邮票。开始集邮时,只是从废旧信封上撕下,所以精芜杂陈。后来渐知集邮之道,以水洗代替了撕揭,又广交邮友,故所集日丰,且品相愈好。随着邮品的增多和邮识的增广,他于1915年在苏州祥符寺开了一间邮票社,名为“五洲”,1922年又迁至宫巷蔡汇河头40号。这是我国较早开办的私人邮票社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集邮以后,我主集纪特邮票、JT票,通过邮协举办的邮展、交流会,我补齐了全部JT票,实现了儿时的梦并开始了自己的冶金专题集邮,组编了第一部邮集《中国冶金》,在全省第一次职工邮展上获得一等奖。由此我开始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收集邮品与相关资料,在参加了省市邮协主办的多次集邮讲座和培训班以后,邮识逐步得到提高,邮文写作逐渐上路。宣传集邮的文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是我的邮文的重要特色。《武汉集邮》(《武汉邮苑》)和《湖北集邮报》  相似文献   

15.
这是我开始写的《邮史忆踪》第一篇。顾名思义,我是想回忆、记述一些邮史方面的陈迹。1969年至今30多年来,我国邮政、邮票史上的一些史实,是我亲身经历、也许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我说的“邮史”是广义的,包括30多年来邮政史、邮票史与集邮史上的一些旧事回忆。这与我主编的《中国邮票史》、《中国集邮史》显然不同,那是官方修史,是集体编纂,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集邮,如果不懂邮识或邮识浅薄,如果对收藏的对象——邮票缺乏研究或知之甚少,集邮就要走不少弯路。有宝不识宝,伪品当宝收,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阅读邮报邮刊和邮学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邮识水平。我们应该重视收集各种邮刊和邮学书籍。新加坡邮学家冯锦濂先生,不惜巨资,托人求友,收藏了我国各种邮刊。特别是民间邮刊,冯先生搜罗殆尽,他远在海外犹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收  相似文献   

17.
传统集邮类展品以邮票和实寄封为主构成,尽管近十年来,展品中含实寄封的比例有所上升,甚至可与邮票平分秋色,但在任何情况下,邮票还是最关键的,它涉及到齐全、规模、珍罕与邮识,而实寄封的作用主要还是锦上添花与印证邮史。  相似文献   

18.
1946年水原明窗先生创建日本邮趣协会,目的是为了吸引广大集邮爱好者普及集邮知识。1982年日本邮趣协会财团化,水原就任理事长。日本邮趣协会既是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又是邮票的经营者,还是集邮书刊的编辑发行者。经过多年经营,到1996年创业50周年时,日本邮趣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日本最大的集邮组织。协会还出版《邮趣》《邮票杂志》等刊物。  相似文献   

19.
邮游乐     
我退休后的生活既充实又快乐,这不能不归功于“集邮”和“旅游”,以及两者的结合。退休前我只是每年订购邮票,无暇去欣赏,更谈不上去研究和编组邮集。退休后我幸运地加入了北京市老年集邮会第二小组,这是一个邮味浓厚并温暖和谐的集体。从当初的组长吴振环、王慧到现任组长韩国光、石遐识,都对组员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