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遘”,反对“过”与“不及”,讲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以保持事物常态。古人的中庸之道于养生,就是平衡养生法。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其灵魂就是平衡论。平衡乃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天地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存:人体内脏平衡,身体才会健康。  相似文献   

2.
刘彦骅 《武当》2007,(6):44-44
中国道教传统养生术讲究“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其方法是以修炼内丹功为代表。而西方养生法中很注重饮食养生,认为不  相似文献   

3.
张凯 《精武》2006,(3):12-13
三皇炮捶之法修身先养一口津,定气再把两仪分, 定住八卦分四象,玲珑变化散周身。先能延年且益寿,又能百病不临身, 出悌入孝山中隐,不久知音临洞门。三皇炮捶之法中的“修身先养一口津”和三皇炮捶之根中的“修身得道气爽清”中的“修身”二字,都阐明三皇炮捶是“以气为主、以理当先”的气功拳术,其“法”“根”皆明示为内外兼修的修身内功心法。“修身先养一口津”之句所包含内容要点层次颇多。“修”是特殊的练法,是高层次的练,是终极内练。  相似文献   

4.
于冠英 《武当》2010,(5):50-50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开宗立基的经典著作,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尊为圭臬,奉若“圣经”。同时从“摄生之道”、“养生之道”、“站桩求物”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道德经》,《道德经》对于修身、修心、养生、摄生以及“物”之所状都有着前瞻而又精准的描述,于当世的修性养生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世虎  张琳 《武当》2009,(9):33-34
武当太乙五行拳产生于道门。它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炼修为,在追求长生久视的长期修炼活动当中,逐步形成了“柔韧圆活,动如蛇行,以胯带腰,两手环抱,脚走括弧,指穴擒拿”的神功玄技,与“太乙布身,五气归元,怡养精神,筑基为本”的养生精髓。它以养生、悟道、技击一体的综合方式,全面的体现了“重生贵养”的生命哲理和修炼理念,其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6.
楚建锋  李照山 《精武》2006,(7):39-39
所谓功态养生法,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将自身置于功中状态。那么,什么是功态呢?功态是多种养生功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由于功态是这些养生法的高级阶段,因此,修炼者必须经过相当过程后才能达到这个状态。而笔者所指的功态养生法,则是一种易学易练、人人可行的养生之法。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养生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古文献为依据,剖析了孔子的养生思想。重视身体锻炼,体魄健壮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物质基础;胸怀宽阔,豁达乐观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神支柱;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是孔子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修身养心,仁寿相兼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原生态”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它是指“天真、天然、自然”的意思。有原生态的歌手,原生态的餐厅,甚至家具,也有原生态的。而越来越多的养生专家也在积极倡导养生“原生态”的概念,它以“取法自然”为养生宗旨,是顺乎自然、效法自然和达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因为归根结底,大自然、大宇宙才是原生态之源。人的一生只有区区几十年,而大自然却不知经历了几亿年才有了今天的生态平衡,我们能不向大自然取经吗?“原生态养生法”因此也被喻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气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近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外来词。据日本体育史学家岸野雄三先生考证,日本1876年左右才开始使用“体育”一词,而传入中国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作为养生文化的气功,不乏修身益寿的作用。但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养生哲学却窒息了气功的体育意蕴。体育理念的缺失与人文关怀的扭曲,导致国人体质的孱弱和精神的败落。在“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体育的吸纳涵化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堪称近世中西文化交会碰撞的亮点。一中国的气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尚书·洪范》、《庄子·养生主》均有关于气功养生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养生的研究更讲究实际的操作,特别是康煕、乾隆年间,长寿者逐渐增多,寿星们的主要养生方法是“身须动,心须静;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擦,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酒勿醉,色勿迷。”简称为“二须十常四勿”。其养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金缨。金缨——清代著名字者,他在所著的《格言联壁·摄生》一书中有大量历代的养生资料,流传于世。其中含有八个“气”的养生论述:“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贤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从养肝气,薄滋味从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相似文献   

11.
马三立是我国著名的相声大师,年过八旬仍登台演出,最后活到了九十岁。马三立不仅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养生保健也有一套理论,他提出的“动、静、学、乐”四字养生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养生方二则     
陈继英 《武当》2003,(1):55-55
中医认为,“养生当需食补,治病才用药疗。”日常生活中,若能经常注意饮食,适度食补,对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食物有四气五昧的区别,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性  相似文献   

13.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因时养生法 所谓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正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而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相似文献   

15.
区分“竞技太极”与“健身太极”概念,分析二者的异同,对划分“竞技太极”和“健身太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指出:竞技太极应沿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增加量化内容,并遵循太极运动的固有规律来评判胜负。健身太极则应沿着健身、修身、娱身、防身、医身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出太极的健身强体的价值功能,表演与审美的价值功能,娱乐与游戏的价值功能,以及修身养生与医疗保健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玄门扭丝剑     
王永 《武当》2000,(10):23-26
剑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器之一,自古被誉为“百刃之君”、“诸器之帅”。“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剑术套路潇洒飘逸,轻快敏捷,动若海上蛟龙、空中飞凤,静似崖问苍松、擎天玉柱,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经常练习剑术,对提高身体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大裨益。另外,还有不少的文人逸士、政客要员,以练习剑术为修身养生、陶冶性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即“人——天”相应的一体观察,“内——外”结合的辩证省悟,并形成以“阴阳”、“五行”、“气”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象人一样是由阴阳(男女)二性交合的产物,并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物质结构、性质、功能特征。人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都是由于“气”的运行和转化。人要生命长久,就必须保证人体中的“内气”与外界的“外气”不断运行和转换。从而产生了以“导引”、“气功”为主要特征的养生体育形式。中国养生体育的认知模式虽有其科学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必将沿着“分析与综合”、“理性与直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的人体养生法.文中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它体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之中,人必然要顺应这一变化才能达到"天人相应”.古代养生学家认为:在春夏二季宜注意调养人体生长之气,以使心肝的功能旺盛,而秋冬二季宜注意调养人体收藏之气,以使肺、肾两脏的精气充足,这样做是符合四时(季)阴阳变化这一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的“睡仙”谈起睡觉能成“仙”吗?据古籍记载,陈抟就是一位“睡仙”。当然,所谓“仙”,是指养生有道之人。陈抟年轻时苦读经书,也曾想跻身仕途,但当时后唐王朝四面楚歌,他夺取功名的希望屡次破灭,于是,他便开始“访道求仙”。他隐居于武当山和华山,专攻内丹养生法。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发现睡觉也能养生治病,于是就专门研究起睡功来了。后来,他又跟随四川邛州天师观高道何昌一学“锁鼻息飞精之术”,终于练成了睡功,其“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据《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曾到华山云台观修道,每寝处,多百…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呼唤宁静致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可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