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人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2.
"大锣笙"为云南彝族"三笙"舞蹈之一,与"老虎笙""小豹子笙"齐名。"大锣笙"是彝族罗婺支系中传承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并蓄的原始图腾舞蹈,"大锣笙"是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期间举行,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大锣笙"作为一种傩祭仪式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大锣笙"历史渊源深厚,其仪式过程更是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老虎笙是一种傩舞,每年正月虎节,彝族罗罗人打扮成老虎的模样,跳驱鬼逐疫的舞蹈.以笔者在老虎笙的传承地小麦地冲所做的田野调查为例,解读老虎笙在罗罗人族际交流中的族群标识作用、象征意义,老虎笙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老虎笙的表现主题和老虎笙的艺术表现力,以求全面地呈现老虎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老虎笙因其具有图腾舞蹈的特征,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笔者在老虎笙的传承地小麦地冲所做的田野调查为例,试图解读老虎笙在舞蹈动作、舞蹈构图和舞蹈服饰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以求呈现老虎笙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彝族"撮泰吉"与"老虎笙"两部古戏具有浓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演出前对祖先神等各种神的祭祀,演出结束之后,还要进行送面具和送虎队,实际都是在举行送神仪式";撮泰吉"与"老虎笙"具有厚重的农业文化色彩,两者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重要仪式和重要典礼,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相当大的关系;"撮泰吉"与"老虎笙"突出的生殖崇拜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两个生产"的高度重视,即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和人类种的生殖与繁育的认真对待,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我们相信这种无意识将会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毛古斯和彝族老虎笙是当代文化语境中存活的古代祭仪,两个民族中毛古斯和老虎笙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个民族相距甚远,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宗教信仰并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存活至今,通过二者的比较,可探寻到这一鲜见的民俗事象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须中国经验、中国道理和中国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出发,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中系统提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遗产的管理、传承、利用、创新、研究等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国人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日渐予以关注。《公约》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而易见,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五个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因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其载体,即传承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五周年为背景,研究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理论发展、政策导向及文化推动,旨在从学术研究、政策战略、实践层面诸方面为未来建筑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科学而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笙,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簧管乐器,是世界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音乐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笙演变出了多种多样的类型.笙的形制较为复杂,它由簧片、笙苗、笙斗、响眼、笙脚、笙嘴、按音孔和笙箍等几个部分组成.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山深处彝家村寨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俗称"三笙"."三笙"这一提法,虽然最初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但总体上是可行的,也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阴阳化生"的理论用"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孙子承袭了老子的理论,并且为了与战争的实践相一致,发展了老子"诈"和"奇"的思想。这种"诈"和"奇"的思想,一旦解析,就可以捕捉到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知"和其逻辑演绎下的"胜"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福军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51-54,64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省双柏县彝族"老虎笙",是一种有关图腾崇拜的乐舞,其舞蹈动作是以彝族的虎图腾为依据的,是一种戏剧化了的图腾祭典,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保留着许多原始遗韵,是彝族文化特征的标志,体现彝族人民的生命本质特性,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对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与扬州古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城市历史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化内容的重要标志。扬州是一座有2487年历史的中国历史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尊重城市历史化遗存,处理好现代建设和历史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古代化与现代明的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饮食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里悠久的民族文明一样深邃久远。广西典型的菜类、粉点类、茶类、酒类、酱类、食俗类等饮食文化遗产的资源态貌各具特点,体现了食源的广选性、食味的复合性、食俗的信仰性、食风的民族性等特征,应通过增强保护意识、建立管理体系、成立研究中心、加强人才培养等具体措施来保护饮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在实现“非遗”活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变迁与全球文化趋同,人们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当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正面临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困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在“非遗”视角下对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规整、汇聚地的建立、传承人的培育、民众认同感等方面提出旅游活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徐乃昌的《皖词纪胜》收录历代词人吟咏安徽的词作,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研究其文化内涵,探讨其审美价值,对我们继承文化遗产,发展安徽旅游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吹笙挞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作者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深入田野三个月,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负责的思想,总结出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吹笙挞鼓传授和建立相关网站等有效保护方法,这对中华民族其他优秀民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户县大良村“伐马角”祈雨的原始崇拜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户县大良村"伐马角"往太白山祈雨规模大,历史久远,属古代国人"雩"祀活动在户县这块土地上的活化石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崇拜及宗教信仰,有"巫"的特征及巫术展演,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及仪规,虽然不从事这项活动已经60多年了,但70余岁的老人仍能对其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