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2.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3.
(一)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鬻熊之族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楚世家》又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于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为鬻熊曾孙。熊绎建都之丹阳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荆山附近,乃沿用鬻熊丹阳旧名。鬻熊丹阳则在今河南浙川县境、丹江之阳(北岸)、丹江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熊绎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城西北纪山南,故又名纪郢或纪南城。春秋后期楚平王曾建别宫于纪南城东南、今江陵城东北,亦称郢。楚文王迁郢,约在元年(前689)。自熊绎至此,楚国建都丹阳约四百年左右,包括周共和后152年和共和前250年左  相似文献   

4.
彭文宇  陈名实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4):F0003-F0003
福建最早的先民是闽族,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南迁入闽,汉代时形成了闽越族。此后,北方汉人不断南迁福建,形成三次入闽高潮。第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宋代以后,福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而在他们迁徙和定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许与吕、申,皆为古代四岳部落之后,是羌人的一支,许是吕部族的一个分支。当夏代时,由今陕西洛水下游北岸东渡黄河,迁于晋西。后来周武王灭商,许、吕、申等姜姓诸国立下大功,许国的首领吕叔被封于许,南迁至今河南许昌,成为周的属国,定  相似文献   

6.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7.
楚人都城是随着楚国的发展、繁荣、衰败而不断迁徙的。楚人多有迁徙,故楚都地望历来多有争议。清华简《楚居》篇为楚国都城及城市文化研究带来更多可供研究的信息和线索。明确了商代楚族迁徙情况以及季连的定性、时代与世系问题,史书中楚先祖季连的迁徙路线也得以明了。清华简《楚居》对楚国早期城市的史实也提供了很多线索和史料。  相似文献   

8.
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陆庆夫龙部落,俗称龙家,是晚唐归义军时期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支部族。敦煌文书中有不少关于龙家的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及正史中有关记载,我们不难对龙家的归属及其迁徙历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先说龙家的归属,考察一下龙部落是...  相似文献   

9.
鬻熊是楚国先祖杰出的政治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简介《鬻子》一书,从鬻子的政治主张、要求执政者委任贤吏、改恶从善、赏罚严明等方面,说明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所处的黄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在活动。一是距今八千年前就出现的前仰韶文化,其分布广,类型多。二是龙山文化与细石器文化、齐家文化的相邻交错与分布,部落氏部的分化与迁徙及华夏部落联盟的形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第152页论点摘编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生导师赵平安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的《"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一文。摘编全文如下: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即自季连开始,更从出土文  相似文献   

12.
濮人是汉水以南一个古老的重要民族,该民族中心分布区当在今鄂西、湘北地区,他们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以釜、鼎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我们认为濮人在先秦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商代二里冈时期,濮人向南方的湖南和西部的重庆、四川等地迁徙。向西迁徙的一支对蜀文化及西南其他地区影响很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商人退出江汉地区,濮人与周人结盟,于是濮人又迁回到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人、巴人的逼迫下,除一部分融入楚人、巴人外,濮人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  相似文献   

13.
楚人祭河考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而重现光彩。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文献与考古得知,早期拓跋鲜卑从发祥地大鲜卑山游猎到河套阴山建立部落联盟,历经两次大规模迁徙,即从大兴安岭林海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再一次迁至蒙古高原腹地河套阴山地区.伴随迁徙,拓跋鲜卑社会逐步演变,定居意识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两个荆楚方国,指的是殷商伯爵国荆楚和西周芈姓子爵国荆楚。殷商伯爵国荆楚,即西周初叶熊盈承袭的伯爵之国,西周芈姓子爵国荆楚,即鬻熊之后熊绎之国。两个荆楚方国除他们在若干年代前是同族源外,到了商周之际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三个鄂国,指的是姞姓之鄂、噩姓之鄂、芈姓之鄂。三个鄂国具有不同的族源、不同的迁徙路线、不同居住地和不同的历史进程。只有认真研究史料,准确地把握其历史时空,才能纠正目前一些研究失误,真正厘清荆楚文化的源流。  相似文献   

16.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南迁后才被称为“客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多元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一、两晋以前民族融合的简况我国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族的祖先就散居在这辽阔的国土上。据说:姬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北部,住着黄帝的姬姓部落群。姜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西部,住着炎帝的姜姓部落群。在今山东一带,住着少(?)的赢姓部落群。在今淮河流域居住着太(?)的风姓部落群①。此外,还有一些部落群分布在其它地区。后来,黄帝的部落群中有一部分向南、向东发展,进入黄河中游。炎帝部落群中也  相似文献   

18.
闽北古代教育萌芽于西晋,唐五代为发展期,两宋进入兴盛期,元明清持续向前发展。本文拟就古代闽北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秦汉以前,闽北为闽越族散居之地,处于断发纹身崖葬的阶段。此时,闽北文化教育尚未开发,而中原已出现《诗三百》这样的不朽作品。西晋永嘉年间,中州(今河南)人危京任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太守时,有一批逃避战乱的中州人南迁到建安定居,他们为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邻兴办家学,这是古代闽北教育(私学)的开端。 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原望族又一次大批南迁入闽。闽北为中原  相似文献   

19.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现有考古、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原始社会商品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并着重论述了我国古代东夷各部,特别是舜部落、契部落及颛顼祝融部落对原始商品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最后分析了我国文明形成过程中造就的原始商品经济形态特点,并指出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内向运转及其政治枷锁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