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北郊学校的校长郑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将写作视为某一小部分人的专业,这是错误的,是一种偏见。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是啊,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写作并不难,并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被约束,哪怕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去写作。因为写作只不过是宣泄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感情的真实表白或真情流露、思想的显现。只要你有真情,有思想,你就可以写作。  相似文献   

2.
都说文以载道,写文章是人们除说话以外的另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途径,想要让别人认同并接受你的想法,就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式。找准一个好的角度来写作,往往能让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怎样的写作角度才算好呢?其实,那些最容易让人产生定式思维的人或物,往往就是我们进行创新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3.
言由心生,情由感发。说话和写文章都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由内向外输出的心理行为。不同的是,写作是书面表达,是反映表达者的某个思想、某种观点而组织的规范性语言,它可以通过不断修改而最终成型,因而不强调"落笔即成章";说话是口语表达,具有随意性和即时性,更强调说话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写作,许多同学都会望而生畏,不知该写些什么,不知道怎样表达,写不了几句,就会言尽辞穷,或是语言生硬、重复……这许许多多问题,让写作对我们而言好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又很重要。可以说,写作是情感和思想的寄托,是跨越一切心灵鸿沟的桥梁,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美形式之一;也可以说,写作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地将自己的每一次触动、每一次启迪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9)
写作,也和说话一样,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不见面的交流。考场作文首先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其次是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不怕作文,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这样他们才能写好作文。一、树立"作文不难"的意识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用嘴,一个用笔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  相似文献   

7.
人本来应该是会写作的,因为写作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它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显现而已.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课堂,发言是一种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国的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生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老师认为,发言不仅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而说话和论述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课堂讨论来提高。我中学时的德语老师桑特曼平时最注重的,就是我们在对话和写作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是否有条理。在讨论当中,让学生练习的,除了勇敢捍卫自己的思想之外,就是尊重  相似文献   

9.
正一、生活作文理念:因生活之需,为生活而作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人借助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话语方式。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话语即权利。"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有说话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让每个孩子从小学会写作,拥有写作的话语权利,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写作教学的价值所在,即培养"公民写作素养"。如此,写作与做人、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创造等,就不再相互割裂,而在培养人这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上,水乳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正>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中学生怕写作文几乎是一种通病。试想如果写起作文来象挤一支并不的丰满的牙膏,难以连缀成篇,那的确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不过任何现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认真分析起来不外乎两个:其一是表达能力差,犹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我手不能写我口”拙于表达,故视写作为畏途,这一点细想起来并不是太可怕。因为哑巴不会说话,他心中有事也还是能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把口的语言变成了手的语言——只要有东西想说,总是可以找到表达方式的。有内容想写而写不好的学生,其实只要多练几次,自然也就能写得象样了。但如果不是哑马而是白痴,脑袋里空空的,那么即使你想要他说得好一点也是不可能的,顶多他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说几句自己听不懂,旁人也难懂的话,实在让人绝望。由此看来,无东西可写——思想贫乏,脑袋里空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学生怕写作文的第二个原因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就象无米之炊。学生不会感受生活,不会思考生活,就没有表达的需要——象白痴,不需要表达,这实在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写作就是说话写作就是说话。就像小雀儿会说话,小猫儿会说话一样,人也会说话,而写作就是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记下来,不必担心那些声音经过了你的笔端会失去其真实的意图。人类固然渺小,但作为广阔大自然的一员,你的语言只要被说出就构成了世界的一部分。万木争荣,倾听自然,没有哪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场合,有时你的同学或好朋友一句话,或一个不怡当的举动,会令你万分尴尬。如果你大动肝火,他们会说“只不过开个玩笑而已”,反而指责你过于敏感或不懂幽默。在公共场合被人笑话并不是件好受的事,但也不要认为是小事而随意处置。在这种场合下,大部分人通常会变得很生气,说话也结结巴巴,脸羞得通红。但你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保持头脑冷静,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博客中的快乐写作与传统的自由写作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博客写作体现了"分享"的开放性。每个孩子都可以将自己的快乐记录下来保存,与其他人分享。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在分享着成千上万的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的思想和资源。这些朋友可以是来自身边的,也可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给文学大师的一封信本单元四篇小说都出自文学大师之手。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和体会,课后你一定会选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了解。设想写这四篇小说的几位文学大师还健在,请你给你敬仰的一位大师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信中可以交流,可以讨论,也可以质疑争辩,内容不限,但应该着重抓住一两个方面真实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手法不拘,但应该符合书信格式,注意说话得体。(苏教版)提示:文章的题材是书信,所以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上款、问候语、正文、祝…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英语教师最为关心的是,他们的学生应学会正确地用英语交谈和写作。近年来,他们深感关切的不只是语言使用的要正确,而且还要使用得体。着重点的这种转变是在语用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词典和语法涉及词、短语和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语用学则研究词如何使用和说话人想表达什么意思。句子本身的意思和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区别。譬如说,某人问:"Is that your car?(这是你的车子吗?)"这句话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它可以表示:"Your car  相似文献   

16.
感受德国的课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国的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生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老师认为,发言不仅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而说话和论述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课堂讨论来提高。我中学时的德语老师桑特曼平时最注重的,就是我们在对话和写作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是否有条理。在讨论中,让学生练习的,除了勇敢捍卫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作文是由很多个语言文字组成的,这些语言文字是情感传达的桥梁,不同的语言文字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思想情感。作文写作不是一项任务,更不是得到考试分数的方式,真的作文写作是一种情感诉说。在你笔下写出的文字都是你的心声,你与笔下的文字进行情感交流,那些文字再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要想写出真正吸引人的作文,必须进行情感渗透。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一直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在关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本文试以作文教学为出发点,对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以抛砖引玉。一、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被抑制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说话一样自然、愉快。美国教育学者认为,在学习写作以前学生们一般认为自己本来就会写作(以自己的方式),他们甚至能自己“出版”书  相似文献   

19.
<正>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兴趣之约——让作文不再艰难 我们跟他人交流思想,不能光靠一张嘴说话,还要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就是写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也称作文。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