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学校开展公民教育是日本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国际化的现实需要使日本重新开始重视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日本学校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采取立体渗透、多元整合的模式。日本学校公民教育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充满了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其实现的基础与核心是公民教育,因此,基础教育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1947年,日本借鉴美国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开设了社会科课程,旨在培养素质优秀的公民,进而促成日本民主主义国家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对社会科课程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改革,但始终将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从公民教育目标的设置到公民教育内容的安排,再到公民教育的实施,日本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共同体,即"学校公民",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目标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学校公民的主体特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公民与学校自身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在明确公民教育主体以及学校公民主体特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养成。  相似文献   

4.
以新自由主义理念及新保守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日本教育改革相继陷入危机之时,出现了以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教育研究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动向,他们提倡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的再生和发展.本文阐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可行性,以实例介绍其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学习共同体"实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叶飞 《教育科学》2014,(1):7-12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在2002年已经成为英格兰中学阶段的国家法定课程。最近,在全英国,以至欧洲和全球范围内也正在开展类似的改革。我们考察了欧洲和全球背景下国家课程的发展,探究不断增长的内在支撑民主公民教育(EDC)的人权方面的国际共识;确立了一些小的主题开展研究,如:多元性与一元性、世界公民教育、作为公民的儿童、民主的学校教育、学生对民主和公民社会的理解、学校和社区的当代角色、欧洲公民身份、学校层面公民教育的实施,等等。  相似文献   

7.
我们东辽县实验小学建于1998年秋.我校始终把学校建设和发展定位在以教育科研先导上,定位在"为未来做准备,为发展打基础"的理念上.本着务本、求实、科学、可行的原则,着眼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以现代小公民教育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小公民现代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塾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以政府科学治理校外培训市场为先决条件,以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法规为基本保障。2000年以来,伴随日本学力政策的转变,学习塾得到社会认可,为提升学生学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促使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本政府引导和支持学习塾与学校教育开展合作。这包括派遣学习塾讲师提供课余辅导,允许学习塾涉入学校运营,开展学习塾面向学校教师的研修培训;同时,学校可以引入学习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创建"免费塾""公费支援型学习塾"等新样态学习塾。伴随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合作,日本学习塾逐步走向公益性和多元化,这推动了日本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培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智障儿童参与社会建设、发展与进步的有效途径,对其未来生活品质的提高、公平参与社会活动、学会生存,掌握生存技能、更好履行公民义务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产生出发,客观分析了在培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依据与重要性,进而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培智学校现有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挑战,从而为在特殊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教育就是全民教育,是一个公民的终身教育.要真正加快现代化进程,就要通过专门的公民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使他们以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身份去积极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使每个人"成人",学会"做人",最终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公民意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美德,科学的生活态度与文明的行为方式、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公民.因为公民教育是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故公民教育不只在学校还要求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并在全社会开展各种运动,使公民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因此,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Most of the empirical frameworks and theorie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today are quite complex and only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w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should attend to; they do not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actual citizenship of students. We constructed a typology of student citizenship,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Patterns of scores for the citizenship orientations and citizenship knowledge of students were examined, and four clearly interpretable profiles could be identified (committed citizenship, indifferent citizenship, ordinary citizenship and self-assured citizenship). A sample of 7,768 students from grades 5 to 9 (aged 11–16 years) from 38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typology was then cross-validated on a separate sample of 15,940 students from Dutch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chools. The types of the citizenship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individu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ir level of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typology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中基础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公民教育的摇篮,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渠道,它贯穿于公民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根源。文章运用比较研究视角,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公民教育观念转型不完善、公民教育研究薄弱、缺乏"本土化"研究视域,实证研究匮乏、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探析,进而提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对策:顺应时势,增强公民教育意识观念、切实提升元公民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小学公民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深刻把握全球化、终身教育层面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school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itizenship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most contemporary modern societies schools are obligated to provide citizenship education.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form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still unclear. From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citizenship over the period of 2003–2009 28 articles were selected on effec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on students’ citizenship. Our review showed the political domain of citizenship to be emphasized more than the social domain. An open and democratic classroom climate in which discussion and dialogue takes place appear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oreover, a formal curriculum that includes citizenship projects and courses also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typ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studie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在战后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现代化的进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战后改革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主主义价值上,其目标是培养“有为的民主社会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族主义价值上,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标,强调国家意识和为国效力的精神;在成熟化社会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尽管战后日本公民教育与其现代化建设基本适应,但是改善的余地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期是一个人职业观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日本向来重视中小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世纪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日本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其从小建立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将来能够顺利进行"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丰富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布莱尔政府对英国公民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科瑞克报告》是布莱尔政府改革公民教育的重要蓝本。《科瑞克报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对改革英国公民教育提出了13条建议,第三部分说明了初等、中等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框架。《科瑞克报告》在英国公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报告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担当培养中小学合格教师的师范院校,其电教工作的开展,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改革尤为重要。师范院校首先要认清电化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去改革自身的电教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电教能力的,适合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定位一直争议最大,受到社会各种干扰因素最多,导致各种变异的教育形态。对国内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梳理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以提高文学教育的全人发展的作用。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着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状态,缺乏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Preparing students for informed and active citizenship is a core goal of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in Australia. The ways schools educate and prepare young Australians for citizenship involves a range of processes and initiatives central to the work of schools, including school ethos, miss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formal curriculum,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ever Federal Australian Curriculum includes provision for a new subject – Civics and Citizenship. Research evidence from other nations suggests that schools understand, approach and enact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n a multitude of ways, yet how Australian schools construct this aspect of their work is currently under-researched. In this context, and drawing on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of Years 6–8 (11–14 year olds) students in a small sample of South Austral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 explore perceptions and current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Our findings suggest (1) that while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valu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they do so for different reasons; (2) that schools place values as central to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3) that community involvement is typically understood as occurring within rather than beyond the school.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择校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广泛关注,学者也多有探讨,通过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产生、分析维度、利弊等方面的梳理和思考,以“教育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原则为理论支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以薄弱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为重点,辅以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教育立法的完备,使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之间的多元特色,同时加强对不良择校现象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