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相似文献   

2.
正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在上个世纪末的经验性写作被洞开以后,更加朝着"各得其所"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各得其所"的写作,对于其背后的诗人乃是一种"冒犯",因为它将诗人自我那种私人特性特别强的"力量"通过文学形式进行了呈现,尽管呈现的澄明度高下不一。在当下,经验性的诗歌写作已经占据了诗歌写作的制高点,然而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就写作者而言,最突出的就是如何  相似文献   

3.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作家为纲,对其所属流派、写作手法、主要作品和中国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梳理智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作品及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旨在充实我国的国别文学研究,将千里之外的智利小说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处于一种集体主义或半集体主义的创作状态,受到来自意识形态、批评家和文学思潮、市场三个方面的宰制。在我看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20世纪文学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表明.那些我们今天依然谈论的文学经典无一不是对写作中“个人主义”的极端展示。中国的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萧红,国外的卡夫卡、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他们的写作无疑都是个人主义的重大收获。在今天。我们谈中国经验.也是要找到它和个人之间的现实连接,将它落实到每个作家身上。因为世界的中心就在作家的内心和灵魂中,就在作家充满“个人主义”写作的笔下。  相似文献   

5.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战后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自白派诗人"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她以复杂的文学个性备受世人瞩目,其被世人传诵的诗歌以及散文极具特点。其中,普拉斯很多的诗篇是追思她幼年时就已早逝的父亲。笔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揭示普拉斯作为一位"自白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对其父亲情结的剖白。  相似文献   

6.
贺继新和妥清德是1980年代裕固族文坛涌现出的代表诗人。贺继新是裕固族诗歌的拓荒者,在传统和民族诗艺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和灵感;妥清德的诗歌是衔接裕固人传统和现实的一座桥梁,把现代技法有机内化到传统诗艺中,使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融会贯通。他们的诗歌有传承发扬本民族口头文学和填补裕固族作家文学空白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春雪 《海外英语》2014,(18):173-174,176
有着"加拿大文学皇后"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诗歌《移民》是阿特伍德作品中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篇,通过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对文本《移民》进行分析,最终挖掘出阿特伍德诗歌中二元对立性的主题,最终总结出诗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之后,新生代诗人倡导的语感写作引起了诗界的巨大分歧。导致分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对语感及语感写作本身的认知,而在于评价视角完全不同。梳理当代诗歌语言变化的历史脉络发现:在社会政治文化视角下,诗歌语感写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在语言学视角下,语感写作乃业界"常识"。在常态社会下,语感写作的定位自然要回归语言学本体,偏离"常识"和夸大"常识"同样危害诗歌发展。好诗一般都有"超语义"的韵味空间和个性特色,同时也离不开语言的意义空间和深藏于语言背后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因此,诗歌回归语言本体之后,对语感及其语感写作应有明确的定位:语感是当代诗歌创作中不能缺少又不能过分夸大的重要业务能力,是体现诗歌个性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艳芬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10-11,24
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以诗歌蜚声于现代文坛,但是他以《中书集》第一辑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远离启蒙和革命文学语境,侧重个体经历书写和个性描述,风格宁静平和,笔调从容随意,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便只是一种高声的自语"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0.
尽管穆旦和昌耀所处的历史语境与个人境遇大不相同,诗学动机也大不一致,其写作却获得了相似的诗学效果:词汇本身充满力度,诗歌语言获具一种独特的质感。但就诗学经验而言,昌耀显然已经在穆旦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两人的诗学经验可引申为对于"新诗"命题的思考:对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语言质地的新诗人而言,如何赋予诗歌语言以更大强度?如何创制出更加符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研究是一个庞杂的课题,《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一书是在普泛意义的女性内涵文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并侧重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从作家的生存体验、个性品质中发掘属于女性作家个体的独特性,而非强调男、女的性别对立,来凸显现代女性作家的历史地位、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女性诗歌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诗人大多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鲜明的个性为诗坛所瞩目。进入新世纪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诗歌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一部分女性诗人更是利用博客创作了大量诗歌,最为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最为丰富地显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最为自由地呈现了自己的审美个性,生动而精彩地释放出女性诗歌打动人心的力量。有人将这部分女性诗人的创作命名为“新红颜写作”。  相似文献   

13.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瑟维(Natasha Trethewey)以书写美国非裔历史见长,个体叙事的历史化是其诗歌历史书写的主要策略。本文以特雷瑟维诗歌中的个体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诗人利用诗歌创作技法对个体叙事进行历史化的途径,进而分析这一文学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认为,特雷瑟维诗歌中个体叙事的历史化主要从叙事者设置、跨媒介叙事和诗体、语言风格等维度进行,目的在于重申美国南方非裔个体及其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历史话语权,以期美国"精神流亡者"的历史及社会权力回归。  相似文献   

15.
人物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是一位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母亲醉心文艺,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尤其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莫泊桑少年时代便憧憬作一名诗人。他13岁开始写诗。在鲁昂读中学时,他又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  相似文献   

16.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17.
朱怀金新近出版的诗集《词语的偏执》,体现了他对当代诗歌写作与传统文学资源这二者关系的探索。在朱怀金的诗中,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几个重要的、完善的情感模式和表达传统,如酒的传统、志怪传统、凭吊古迹的传统,因为与想象力的密切关系,统一在他的诗歌写作中。但诗人的"当代"的感受和"此时此地"的体验,又使那些因素发生了"变异",因而导致了诗歌语义的晦涩,诗歌的面貌也呈现出含混、不透明的现代诗的特征,它脱离了人们日常的感知习惯,形成了诗人神秘的、不可复制的诗歌逻辑。  相似文献   

18.
诗为心声,歌以咏志.诗歌是来自人的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以诗歌为媒介,能使学生和诗人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而且中国是诗歌文学的王国,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历史教育工作者无疑应当重视其价值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一、在介绍具体史实时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时期诗歌历经30多年的发展,日趋多元,从"朦胧诗"到"口语诗",从"归来者"到"新来者",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流派林立,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部分诗人隐藏自己,收敛个性,趋同流派;一部分诗人坚守自我,寂寞写作,终成正果。女诗人娜夜就是一位身处诗坛一意独行并可以立标为照的优秀诗人,她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写出了许多精彩迷人的诗作。请欣赏她的短诗《生活》:我珍爱过你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