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僧孺《玄怪录》中传奇作品臆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僧孺的《玄怪录》是一部兼有志怪和传奇两种类型的小说作品集。其中的传奇小说兼备诸多题材,并能深刻而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作在创造这些作品时。又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水平,从而使这些作品不仅在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对以后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精怪题材继承魏晋志怪小说,使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趋势愈加突出。作品通过精怪传奇人性化、世俗化的描写,再现现实社会和士人阶层的生活、情感面貌,反映社会现状和士人的心理以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鲁彦小说的现实主义是以其所写地域的乡土特色、独特的抒情格调、植根于现实的心理描写、以及平凡生活场景为题材揭示社会人生的内在意义,并且将时代风浪引入作品,展现时代的历史动向,从而构成鲁彦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还在不断的追求和开拓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使之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转型”和“人生定位”两个视角评述当前文坛出现的反映下岗现实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指出作家们敢于直面底层人生,把下岗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小说中,传达出作家的思考和感悟,但和下岗本身巨大内涵相一致的题材小说精品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是在以往类似作品的基础上深化拓展,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意愿.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塑造了大量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智慧敏捷的动物形象,同时他的笔下也出现了少数作恶害人的动物形象.这些或善或恶的动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对自身、对社会现实人生的悲叹.  相似文献   

7.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很有必要: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中国农村从土改到人民公社成立这一发展历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农村生活。从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小说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在越来越左的政治思潮挟持下,有的作品对现实作了片面甚至歪曲的反映,在艺术上也出现了单一化、模式化等倾向,因此,反映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本人早年的外来户经历形成的“孤独情结”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三方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创作题材中大量出现外来户题材,对创作观的影响则表现为作者坚持创作自由和与读者存有隔膜的心理并存,创作实践上表现为努力在作品中安排更本质的人物关系,对现实的人物关系则持冷眼旁观态度。  相似文献   

10.
侠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是具有特殊气质的社会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曾经对政治、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不乏以侠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描写侠的作品不仅在武侠传统上与以往的侠文化有着很深的继承关系,而且因时代的改变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乐极生悲”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几乎流泛于中国学史的全程。可以说,它是作为传统化心态的独特表现形式而渗透到学作品的艺术构思、形象塑造、抒情题材及表现技巧等各个领域之中,其本质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汇集着中国古代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研究100年来所用概念的梳理,认为现行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存在概念混乱问题,由于概念的混乱,使得研究对象不确定,学科体系难以形成。所以,必须尽快统一概念,统一研究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规律,而不仅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也不仅仅是艺术心理活动。文艺心理学的体系应该是文艺家心理、文艺创作心理、文艺接受心理、文艺批评心理四大块。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6.
独立的文学精神赋予萧红小说较同时代女作家创作更辽阔深远的"现代性"内涵,它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性主题,丰富的女性文学主题,深远的哲学性主题,"现代性"成为萧红小说创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就文学而言,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托玛斯·哈代在其小说《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原型意象如"太阳"、"太阳光"和"黑暗"等贯穿小说始末,且具有增强小说神秘感和悲剧氛围、凸现小说主题、揭示作者悲剧性世界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20.
须溪词中有十三首使用了"前度刘郎"的典故,且大都被作者赋予了超越字面本意的丰厚内涵,符合他作为宋末遗民词人的心态及其自身性格特征。这一现象体现了刘辰翁对刘禹锡人格精神的接受,原因包括二人性格、经历、心态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