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诸子学勃兴,“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百年间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和“五千言”真评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老子》文学研究虽寂寞却也成绩斐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对《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对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和瞻望。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传奇”考     
“传奇”一词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文体术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发生在唐代,然于宋元时期蘖生文体意义,隐晦于明清两代,而真正确立则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时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肇始。“传奇”作为小说文体概念,是指由唐代新兴、宋以来绵延不绝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这既可以将“传奇”与“志怪”的笔记体相区分,也可将“传奇”与“传记”、“古文”相区分,从而使这一小说文体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6.
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到《边城》看其文体的变迁:从不守章法到“明净澄澈、完全成熟”的独特魅力的文体。内容的变化:从《边城》中这个寄托爱、安宁和温暖的湘西艺术世界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后这个湘西世界的消失。  相似文献   

7.
2006年14个省市的高考大作文,仍是“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及其变体。 “话题”作文,来自何方?华东师大2002年2月1日版《语文教育展望》第340页指出,“话题作文是一种舶来品……”“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一位教师开展的“头脑风暴”(思维风暴)活动;即由教师出一个话题,让两三个一组的学生“围绕话题做一种叫做思维风暴的游戏”,学生尽可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只要与话题有关,任何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允许的”),然后“从中选择可以开展论述的命题……这种由话题引出的命题作文称为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8.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提出“新闻文体”的概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创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新闻信息内容、表达方式和结构样式三方面阐释了新闻文体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连珠被《文选》立类,确立了其文体地位,但《文心雕龙》归之入“杂文”,又模糊了其文体地位,而历代的连珠作品以其短小的体制,对偶的句式,假喻以达旨的手法,讽谏的功用等特征与赋、骈文、隐语、诗歌、箴铭、论说文等文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纠葛,从而在文体定位上引发了一定的混淆和争议。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20世纪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她出身文学世家,活跃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她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伍尔夫的作品以文风细腻、语言诗意著称,在文体创新方面尤其令人称道。她著作颇丰,其他作品还有《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海浪》和《奥兰多》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揭示了《诗经》定本形成后,“诗”由文献还原为文体,“志‘由接受观念回归到创作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学语境中文体概念的所指内涵有一个温长的建构、离析和积淀的过程。《文心雕龙》中“文体”一词的所指内涵主要有三:体裁、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刘勰这种广义文体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多为人们所采用,这之前是广义文体概念的建构时期,人们大多是在体制、体裁意义上使用“文体”一词。唐宋以降,尤其是明清两代,刘勰广义文体概念开始变得狭义化。其主要标志是离析,一方面,语言表达方式、风格这两层意义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概念;另一方面,“文体”在仅指述体裁这一意义上也有被“体裁”一词所取代的趋势,到了近、现代,这种离析越来越彻底。然而,当西方当代文体学理论涌入中国时,人们又一次在语言表达方式这一意义上认同了西方文体概念,这与中国古代文体概念自身就积淀着这一意义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体革新现象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文体变革和创新为侧重点,历览古今文体变革史,论述了文体的变革和创新,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文学创新意识和最重要的内驱力,是文学在新的时期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体总是从少到多,由简而繁,旧的文体不断变革,新的文体不断创造。  相似文献   

16.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远喜 《新作文》2004,(9):30-30,39
仿佛是不经意间,2000年、2001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2003年、2004年,中考作文文体上的创新已呈“干树万树梨花开”之势,且呈不断花样翻新之势。究其原因,一是中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为学生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不少中考文体创新指导类的文章又给学生文体创新提供了训练上的保  相似文献   

18.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以“树”为话题,可记叙为主——《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小桃树》;可抒情为主——《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可议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7):77-82
《尚书》是先秦典籍中文体较为集中且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的一部上古文献。以往关于《尚书》文体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尚书》文体进行分类及其篇章的归属;为《尚书》文体各体释名;研究《尚书》文体对后世文体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和阐释,这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