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景婷  郭伟 《今传媒》2011,(10):80-81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一部谍战电视连续剧《潜伏》红遍大江南北,电视荧幕上刮起了一股谍战风。在建党90周年的2011年,谍战类的影视作品依然势头强劲,一些纪录片栏目如《见证》《重访》《人物》等也播出了一系列谍战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视荧屏上枪声不断,谍报频传,就算是谈场恋爱,也没准是"美人计"……频频亮相的谍战题材影视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追捧,一度成为收视新宠。从《暗算》到《剑谍》,从《潜伏》到《密战》,从《誓言无声》到《誓言永恒》,《秋喜》《风声》随后紧接登场,各路英豪一路走红,各个剧种你方唱罢我登场,接连创造不俗的收视成绩。谍战剧热播并非偶然,依托宏阔的历史背景.谍战剧以其人文的英雄叙事和精致的人物造型向观众展现了隐蔽战线特殊职业的光彩与魅力.  相似文献   

4.
辛平  刘波 《档案时空》2006,(9):43-45
涂作潮,一位长期战斗在隐蔽工作战线上的革命老战士,他的姓名虽没有多少人知晓,但他的绰号“涂木匠”,在党内高层、在隐蔽战线却大名鼎鼎。[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斗争中,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他们有的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壮烈殉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有的在隐蔽战线与强敌进行着秘密较量,为国献身,成为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张宗伟就是一位战斗在抗日斗争隐蔽战线  相似文献   

6.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金兴伟 《兰台世界》2016,(13):146-149
1939—1940年苏联和日本在军事上的对抗暂时停止,双方在谍战方面展开了较量。文中列举了日本对苏联的谍战机构的配置、谍报人员的组成和谍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分析了苏联对日本制定的反谍战计划。通过对苏日谍战行动的研究,得出双方的谍战行动的战术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卢纲 《湖北档案》2023,(7):34-36
<正>中共隐蔽战线与人民军队一样,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绩。鲜为人知的是,中共隐蔽战线最著名的中央特科虽成名于上海,其实诞生在武汉。武汉不仅是中共建党、建军的重要发源地和策源地,也一直是中共地下斗争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0.
王宝璐 《青年记者》2016,(24):72-73
今年清明期间央视重点推出了两档特别节目,《缅怀英烈忆长征》和《隐蔽战线英烈祭》.《缅怀英烈忆长征》选取长征路上10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8个令人感动的事件,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叙述来展示现代人对长征这一壮举的缅怀和追忆.5集专题片《隐蔽战线英烈祭》选取了隐蔽战线英烈谱中的5位烈士,讲述了他们隐蔽奋战、忠诚为党的故事. 两档特别节目继续2015年《重读抗战家书》的制作风格和内涵设定,在取得不俗收视表现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党精神的传递,为节日报道策划提供了以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35):59-60
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自2012年5月14日播出以来,其风头超过同时段的热播电视剧。费尔巴哈说:"你是由你吃的东西构成的。"《舌》就是要告诉你:我们是怎样变成了我们;或者说,中国人是怎样吃成了中国人的。回归自然与真实的生活今天,不少电视剧在谍战、穿越以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新兴视听内容形式不断更迭。Vlog与Vlog化微纪录片因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点、具有重叠的观看群体而呈现融合趋势。本文以Vlog化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创新、传播创新两个维度分析Vlog化微纪录片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何鹏 《东南传播》2020,(3):49-52
谍战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类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经历了曲折变化的多个发展阶段。从具有冷战意味的反特片到延续经典与尝试娱乐化探索再到进入商业娱乐化时代,该题材影片在类型上不断进行着较大的突破和影像呈现。本文依循中国电影史上反特片/谍战片的三个创作高潮对部分经典影片进行文本分析,尝试对该类型影片进行历史梳理并对其叙事做全景观照,以便"窥斑见豹",并希望能通过分析对今后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前,反映上世纪30年代初我党在上海隐蔽战线斗争的惊险故事片<华捕007>上映,吸引了无数观众,许多城市的街头和广场也相应出现巨幅电影广告.  相似文献   

15.
范星 《视听界》2011,(1):67-68
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繁荣之后,电视纪录片并没有按照节目化、栏目化和频道化的线性规律顺利发展,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回退。目前,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已经难成气候,体育纪录片境况更加艰难,除了央视《体育人间》的坚挺,其他地面体育频道很难有常态纪录片栏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费声 《档案时空》2006,(7):14-17
热播的电视剧《暗算》,将人们的思绪引向隐蔽战线惊心动魄的斗志斗勇。想知道我党隐蔽战线的创始者、组织者是谁吗?请看《周恩来密建特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在纪录片栏目化后,故事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应用,作为电影、电视剧创作元素之一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着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如何运用故事化、如何利用故事化成为创作者创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越来越受到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关注和青睐,甚至能否讲好故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纪录片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粗糙的客观事实元素转化为纪录片故事化情节的过程中,编导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市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纪录片,一方面需要对以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去适应频道的专业化(开播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办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的频道化和栏目化播出,将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一段时期内,纪录片将远离纯艺术的形态。前几年,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努力坚持个性化的创作,不仅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且也在追求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充分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