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要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结合起来。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获取职业信息,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优势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获得长足发展。职业学校要为中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终身教育规划。一、中职学校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与  相似文献   

2.
陈宝华 《职教通讯》2019,(18):17-19
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发展的后劲。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阐述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贯彻合作学习制度、班前班后会制度"、7S"管理制度、积分考核制度、技能PK赛制度的执行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的职业能力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力与适应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面对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技巧。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职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其有关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对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进的有益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必修基础学科,承担着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重任,在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新势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社会及用工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因此,确立"培养能力为重心"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之方向是教改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策略。本文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需要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5.
崔亚军 《考试周刊》2012,(67):122-123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前,各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在对中职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卷调查中,让我看到了中职学校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对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在原有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能结合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校各教育环节中去,使学校德育教育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英语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教师要分析中职英语教育现状,提出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构想:即适应社会需求,构建以综合专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英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候勇 《新疆教育》2013,(13):186-187
试分析中职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以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历较低,工作经验缺乏,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后待遇较低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调整是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学生的流失,学生的就业,市场的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对本地中职学校调查以及参考周围省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方案,在此提出一些分析及对策,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职业特色;以实践为导向贴近岗位,培养职业能力;打破学科界限,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以市场为需求,校企联合开发.共同设置课程。  相似文献   

9.
李侃时 《成才之路》2012,(18):20-21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道德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制约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促进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有效性教学。  相似文献   

10.
贾新征 《考试周刊》2011,(8):214-216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直是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与要求。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在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践探索,从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琪 《家教世界》2013,(8X):220-22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初中级专门人才。"作为中职学生,他们一走出校门就要成为独立的工作者,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又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了解甚少,对职业没有深刻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因而作为中职学生心理辅导、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中职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前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就业面,帮助学生择业、就业,适应从校园到社会、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身份的转变,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闫玉兰 《考试周刊》2012,(27):180-181
中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教师要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多种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职教育的技能性和职业性。它是直接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学生在学校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重点。搞好专业课教学是学生学好专业操作技能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从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手段的实施、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性的介绍和认真的探究。其有效途径很值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征 《学周刊C版》2024,(17):41-43
文章以“一岗位一要求”视域为基础,探讨了中职平面设计实训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确立了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凸显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为主要目标,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日益变化的设计市场需求,以期为中职平面设计实训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求,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为准则,结合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可以说,职业素养关系到中职人才的未来发展,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中职语文读本》作为我校一项重要课题成果,其研发与应用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分析中职学校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意义,并结合我校实际,就《中职语文读本》在建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否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是衡量中职学校毕业生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中职学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实践性教学体现了中职学校办学的本质和特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服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提升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中职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发展职业能力与健全个性培养并重的教育,以及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工科类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实用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主要阵地。从学生自身的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工科类中职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读书和学习能力、创意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单芝静 《考试周刊》2014,(96):165-165
<正>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推进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就业,构建中职学校特色文化的必然需要。中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职校必须积极引进企业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开展在各类课程中全面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