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师的语言行为已成为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高校中亦是如此。分别选取8名优秀教师与8名普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菲法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类教师在音量和语速上差异不显著,有10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运用语调、感性与理性语言、目光语和表情语方面,优秀教师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教师。说明普通教师应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2.
探讨医学院中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差异。方法:采用16PF量表对54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各项人格特质得分进行分析。结果:独生子女医学生在恃强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但在兴奋性和独立性人格特质上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以探讨云南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目的,用团体施测方法对 199名中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得出了受测教师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自律性等方面高于其它专业技术员,而在紧张性、怀疑性、独立性上得分则低于后者;中、小学教师仅在乐群、兴奋、敏感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教师在一半以上因素中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龄和科目的教师也存在一定差异的结果.从而认为中小学教师人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教师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研究考察特岗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以及人格特征现状,探究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人格特征相关关系及其影响。采用《职业倦怠量表(教师版)》《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和《人格特质量表》,对云南省、河南省与贵州省的8个地区345名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特岗教师情感衰竭现象最为严重,特岗教师工作压力来源于聘任压力,特岗教师大部分人格特征属于外倾性、尽责性和开放性;特岗教师工作压力和人格特质对其职业倦怠状况存在不同程度显著相关,并且工作压力与人格特征不同因子对其职业倦怠维度有着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视力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抽取某特殊教育学院的视力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各30名,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得出了两组被试的16种人格因素得分,并用SPSS进行了数据处理。发现两组被试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敢为性、怀疑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上,只有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讨论了感知觉特点、独立能力等多种因素对视力残疾大学生人格形成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运用行动反思研究完善教学风格进行实证研究,即教师开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完善教学风格的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有明显的偏爱;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有显著差异;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在利用行动反思改进教学风格有显著差异;受试的教学风格前后两次具有显著差异。显而易见,教师行动反思研究对教学风格的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宁波市高校208名辅导员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素质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年龄辅导员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通识素养三方面存在边缘显著,不同学历辅导员在职业道德、通识素养和内在性教育素质方面存在边缘显著,优秀辅导员与普通辅导员在职业道德与人格特质方面存在边缘显著。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素质具体表现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人格特质、通识素养五个方面,可通过组织培养、教育培训、人文关怀、考核激励机制来培育辅导员,提高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父母教养方式角度揭示大学生人格成因,阐释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家庭教育因素,以求促进大学生人格状况的改善。方法对山西省某高校350名2009级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测评。结果男女生人格特征在P因子和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关显著(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多项因子对大学生人格特征有预测作用。结论新时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明地区中学优秀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三明地区中学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教师和般教师在有恒性、聪慧性、幻想性和紧张性这四种人格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51名中小学名师和50名中小学普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人格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小学名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均显著高于中学名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小学名师的外向性较低,中学名师的外向性较高;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会称许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卡特尔 16PF对 13 8名中学生和 165名成人进行人格测试 ,分析 16种人格因素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现象。结果表明 :中学生与成人在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乐群性因素差异显著 ,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中学生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上存在性别差异 ,而成人在乐群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卡特尔16PF对138名中学生和165名成人进行人格测试,分析16种人格因素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与成人在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乐群性因素差异显著,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中学生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上存在性别差异,而成人在乐群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使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河南34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在宜人性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班主任的开放性、责任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班主任;中学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小学教师;10年以下教龄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低于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责任感、宜人性和神经质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宜人性、外倾性和责任感对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格是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云南边疆中学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法对718名云南边疆中学的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研究发现: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差异;优秀教师的总体教学效能感以及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均高于一般教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一般教师与内地的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存在着共同性与差异性;不同的民族、性别对优秀教师、一般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人格特质遗传与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1294名三种类型被试(其中大学生438名,大学生父亲430名,大学生母亲426名)的人格特质的遗传度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单独让大学生对家庭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种人格特质的遗传度范围在0.186~0.405以内。达到显著性相关的人格特质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和独立性。父母对子的人格特质遗传大于女。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人格特质为: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和怀疑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家庭环境量表》对某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随机发放,探索家庭环境与小学生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调研,结果发现:家庭环境一般特点分析中,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环境量表中独立性和控制性在年级上存在差异;人格特质一般特点分析中,内-外倾维度上,女生比男生分数高,五年级的学生有较高的掩饰性和社会成熟性;相关分析中,家庭环境中的文化性、组织性和矛盾性对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教师人格调查问卷》,对211名小学教师进行了测查。目的是考察教师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教师的人格发展在成年期基本趋于稳定。教师的人格心理结构由自信型、思考型、安静型、严肃型、谨慎型、活泼型、自我型等七个维度组成。教师的不同特质人格发展特点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自信型人格特质和思考型人格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教师的自我型人格特质也有随年龄增长而加强的趋势。这种特点主要是受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人格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综合素质。对重庆市6所高校的1200名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人格特质有稳重型、干练型、随和型、率直型、助人型、活泼型6种类型。毕业生积极人格特质大多与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或极其显著正相关性。建议从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动教育和动态教育5个方面培养毕业生积极人格特质,强化毕业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家庭环境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运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16P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55名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研究。结果:1.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有显著差异;2.家庭的组织性、知识性、道德性、亲密度和独立性好,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的人格因素得分较高;3.亲密度、知识性、成功性和娱乐性好的家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较多;4.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性差的家庭,学生消极应对方式较明显。结论: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应对方式有重要影响,我们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大五"人格问卷对107名武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被试者之间的人格特质存在男女差异,从事不同专项的体育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