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七律的情景结构,符合体制规范,甚少变体,主要表现为:中二联写景状物,首尾则重抒情点旨,故柳子七律情感强烈、满纸涕泪;情景关系与诗句结构的结合,能够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节律之美;写景多为概貌式描写,并未碎细。唐代律诗最为突出的特征除格律对仗外就是情景结构的建设,以情景交融、意境浑成为七律的最高追求,形成了唐律诗即景缘情的审美品质。柳宗元七言律诗,虽数量很少,却成就尚高。在其本也算不多的164首诗歌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令人瞩目。这与柳宗元才学出众、情景结构掌控得当很有关系。其七律,描摹景甚是生动,全新展现了地处偏远的柳州岭南风光;抒发情则哀而酸楚,贬谪之痛与岭南之恶,与七律的形式格律巧妙结合,真正是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了。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8,(8)
永州时期的柳宗元,创作了70多首写景抒情诗。这些写景抒情诗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为触景生情,后期则渐次融情入景。这些诗作正好反映了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两个阶段的思想感情,前段主要表现为"惴栗不安",后段则表现为"忠而被谤"的怨愤。  相似文献   

3.
永州时期的柳宗元,创作了70多首写景抒情诗。这些写景抒情诗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为触景生慨,后期则渐次融情入景。这些诗作正好反映了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两个阶段的思想感情,前段主要表现为“惴?”不安,后段则表现为“忠而被谤”的怨愤。  相似文献   

4.
有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赏析文章,大都重在对诗歌写景状物、表达技巧方面的介绍而忽视了对该诗情感的分析。然而,写景毕竟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写作技巧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完整把握了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  相似文献   

5.
李白绝句确有冠绝时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保留五古、歌行特色,以气为主,写景入神;营造出完美的意象组合和充满张力的诗歌境界;吸前人之所长容己之创新,使绝句富有清新明丽的民歌情调。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钱起、朗士元、柳宗元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评论的一种传统形式。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从诗经、汉魏乐府到宋、元、明、清的历代诗歌都有所论述,对各个朝代的主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也有所评论。姚莹在这六十首论诗绝句,强调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赞扬了一些爱国忧民的优秀  相似文献   

8.
《戏为六绝句》为杜甫一生诗学造诣和论诗宗旨所在,几可涵盖杜甫全部诗歌理论,欲探究杜甫诗歌理论主张,舍此费能!兹就《戏为六绝句》之主张,参证其他诗篇,综述杜甫主要诗歌观念如次:一、提倡风雅,重视比兴《戏为六绝句》第六首归结为"别裁伪体亲风雅",杜甫虽不否定齐梁,但最终仍在提倡《风》、《雅》。缘《国风》与《小雅》,为中国诗歌之始祖,《国风》好色而不淫,  相似文献   

9.
“熔事”与叙事:论绝句艺术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诗歌鉴赏,习惯于从"情景"概念出发,但这一概念只是一味地强调情景之间的"交融",从而或多或少在无形中遮蔽了诗歌中"叙事"艺术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诗歌中的"事",对于"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把"熔事"艺术作为一种鉴赏角度来关照唐人绝句,将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所谓"绝句熔事"之论,则是意在通过"绝句"之体,来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方式和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这也为绝句的艺术鉴赏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洛阳人,一生未仕隐居汝、颍水边。擅山水画,工诗。刘方平是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知名诗人.喜咏物写景之作.绝句尤最擅长,以写闺怨、相思者为多,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读后令人心醉。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中国古典写实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也开了一代之先河,《戏为六绝句》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杜甫的诗歌理论。本文阐释了杜甫的诗歌理论主张:不贵古贱今,不崇己抑人;去粗取精,大胆借鉴;熔古铸今,自成一家;崇尚写真,注重骨神。《戏为六绝句》实为"诗论之绝句",其论诗之方式、宗旨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2.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这个单元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其中,《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寓言。五首诗词,有的抒游子思乡之情,有的写将士报国之志,有的于写景中流露出对早春的喜爱,有的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蕴涵着一定的哲理。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更多地接触、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古诗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逐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水平。根据教材的安排,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点,即语言学意义上的表层遣词造句的对比,情感期待上主体愿望舒心适意之情和客观作品生成上悲苦幽怨之情的对比以及抒情风格上淡泊与深沉的对比,这与柳宗元独特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以及贬谪期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晚唐杜牧继承并发展了绝句,一改以往绝句多写景抒情的传统,开始大量运用绝句议论思辨,如多用绝句咏史议论、用绝句写景寓理。杜牧对于绝句的变革,扩大和丰富了绝句的表现题材和艺术技法,对宋诗影响巨大,成为了宋型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杜牧的绝句变体也成为了唐宋诗学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关捩点。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诗歌技巧。该诗几乎涵盖了古诗中大部分表达技巧,可谓古诗鉴赏中的"万能公式"。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如能以此诗入手,便可做到以旧带新,由浅入深,为学生学习新诗提供一块"垫脚石",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6.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其艺术造诣与表现手法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尤其是唐朝,我国更是诗人辈出,群星灿烂。探讨唐、宋两代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抒情诗、说理诗作品,还是其他律诗、绝句等,其结尾都颇为讲究,真可谓用心良苦、独出机杼。现就唐、宋诗的结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四种。第一种为“写景结尾”。请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其结尾有这么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不直说惜别之情,而是笔绘眼前之景,这幅“江边送行图”传达出诗人惜别的深情,给读者留下无限…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视角置于江南某一空间最高点,俯视江南大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啼莺、绿草、红花、村廓、楼台、僧、寺、酒旗等诗歌意象,将景物如电影镜头般推向读者。表面看,杜牧是在写实物,实际诗人通过想象在画虚景,表达的是对春天江南的赞美和神往之情。  相似文献   

18.
高咏梅 《课外阅读》2010,(10):144-145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关于古代诗歌的分类,众说纷纭。其中,将诗歌分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即事感怀五大类,是一种较普遍的分法。而所谓写景抒情诗,就是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某些原因,常寄情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抒情诗在这五类诗歌中所占比例较大。根据诗歌所抒之情各各不同,笔者特作如下分类: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诗学理论史上,韩愈、柳宗元都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更多的却是分歧和差异。在诗的功用问题上,韩愈重诗的缘情功能,而柳宗元则首先强调了诗的“导扬讽谕”的一面,同时也不忽视诗“舒泄幽郁”的缘情作用。在诗人的品行修养问题上,韩愈突出强调了诗人的道德修养,柳宗元则认为,诗人要达到“和气”与“正性”的统一,应做到内外相称,文质相符。关于诗歌形式,韩愈追求雄奇豪猛之风,而柳宗元更重“丽则清越”之格  相似文献   

20.
新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有四篇古文、五首古诗词,所选的四篇古文都是山水游记,唐宋明清典范之作各一篇。课文从多方面记叙和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形丽貌,但因作者的写作背景不同,因而同是借山水之景却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写景的方式方法也各具特色。柳宗元、欧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