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集广西某甘蔗产区27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层土样,监测分析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分析广西某甘蔗产区土壤p H值和养分的现状及其相关性,并利用物元分析法对其土壤养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蔗区土壤偏酸,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分别为28.61g/kg、1604.53mg/kg、541.92mg/kg、14105.86mg/kg、28.05mg/kg、73.47mg/kg和100.68mg/k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与有机质和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速效氮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钾与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物元分析对蔗区土壤养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70.37%)蔗田土壤肥力等级处中上水平;研究区仍有部分(29.63%)土壤的肥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该研究区内的土壤肥力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川中紫色丘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邓欧平  周稀  黄萍萍  邓良基 《资源科学》2013,35(12):2434-2443
研究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对于养分管理和精准农业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地统计方法,研究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性,探讨坡位、坡度、坡向和坡形4个地形因子及其不同组合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养分均呈现中等变异;②土壤养分因子与高程、坡度、坡形呈负相关;与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正相关;③4个地形因子中,坡位、坡度及坡向对土壤养分分布具有强烈影响。坡位-坡度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与在坡位和坡度单个因子作用下趋于一致,但差异不显著。坡位-坡向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主要与坡向相关。坡度-坡向组合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随坡向变异明显,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则随坡度变异明显;④Kriging插值显示,有机质在中部丘顶部位含量最低,随坡位下降含量呈环状升高;碱解氮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北部;速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一条高含量带;而速效钾则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以中部三处丘顶含量最低,呈环状逐步向外增高。  相似文献   

3.
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施肥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应用GIS技术,结合相关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高程、坡度、坡向图,选择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代表性的土壤,对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含量的分布上,耕地>林地>园地,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粗骨土;在低缓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陡坡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的海拔范围内,缓坡>陡坡,阴坡>阳坡。土壤有效N水平的趋势和有机质大体一致。土壤有效K的分布状况为:耕地>园地>林地;红壤>水稻土>粗骨土。此外,本文还对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驱动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四个驱动因子(土壤养分属性自身的特点、不同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的高程、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分析,得到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的规律,结合研究区的土壤养分现状,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施肥策略,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高产、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及田间试验数据资源,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日喀则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相关特性。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部分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全氮含量不高,且分布不均匀,磷、钾呈现中等偏下水平,pH多在7.5~8.5之间,呈弱碱性;全氮、海拔(4300m以下)与有机质呈显著相关关系,pH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林芝地区野生手掌参典型分布区的土壤养分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手掌参生境土壤养分状况,以期为手掌参种质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15个手掌参典型分布区45个样地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并对其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手掌参生境土壤进行分类。结果手掌参生境土壤0~20cm土层pH范围4.62~7.23,0~10cm土层85%以上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达到一级肥力标准,均值分别为113.66 g/kg、4.76 g/kg、335.03 mg/kg;10~20 cm土层80%左右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至丰富水平,均值分别为37.15 g/kg、1.79 g/kg、124.13 mg/kg。0~10 cm土层57.78%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1.01g/kg)处于丰富水平,62.22%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24.57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88.89%的土样速效钾含量(均值207.19 mg/kg)处于中等至丰富等级;10~20 cm土层75.56%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0.43 g/kg)处于缺乏状态,80%左右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13.00 mg/kg)、速效钾含量(均值114.26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林芝地区手掌参生境土壤分为7大类型,占比分别为17.78%、57.78%、6.67%、6.67%、4.44%、4.44%、2.22%.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很高。结论手掌参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以酸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为主,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丰富,磷养分供应水平较差,表层速效钾含量较高,表下层速效钾含量较低。0~10cm的表层土壤肥力水平整体优于10~20cm的表下层。不同手掌参分布区土壤养分条件差异很大,表明手掌参对土壤养分条件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既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表明手掌参多分布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西藏玛咖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种植玛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西藏拉萨园区种植玛咖的土壤和未种植玛咖的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种植玛咖后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及pH值比种植前降低。可见西藏玛咖种植过程中,磷素和钾素供应略显不足,氮肥未充分利用而在土壤中富集。  相似文献   

7.
赵矿  葛立雯 《西藏科技》2014,(10):71-74
文章对西藏色季拉山不同类型森林沼泽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沼泽植被类型以急尖长苞冷杉群系为主。植物物区系类型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不同类型森林沼泽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及PH值含量均符合其它学者对西藏土壤的研究结果,但草句沼泽和灌丛沼泽的泥炭层中速效氮含量远超其它研究。不同土壤发生层次中各组分主要表现为泥炭层的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各类型都要高于潜育层。  相似文献   

8.
伊犁新垦区土壤养分特征与土地开垦的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石瑞香  杨小唤  王立新 《资源科学》2009,31(12):2016-2023
研究伊犁新垦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优化施肥、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测土壤剖面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伊犁新垦区土壤最上部两层养分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异,并进行了克里格插值,得到了区域养分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开垦和利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土层和第二层的土层厚度平均为10.49cm和19.58cm。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72g/kg和10.08g/kg。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效氮含量平均为42.54mg/kg和33.98mg/kg,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2.22mg/kg和4.22mg/kg,表土层和第二层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433.54mg/kg和326.40mg/kg。大部分土壤呈碱性,第二层土壤的碱性比表土层更强;②土壤最上部两层的有机质含量和有效氮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层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③土壤最上部两层的有机质和有效氮的空间变异较大,其次是速效钾、有效磷和土层厚度,PH值的空间变异最小;④土壤最上部两层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PH值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分别是116km、147km、42km和147km。表土层、第二层有效氮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分别是65km和7km。表土层、第二层的土层厚度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分别是17km和147km;⑤研究区被开垦时,应适当使用氮肥和磷肥,不必使用钾肥。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干扰对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已遭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退化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沼泽土、泥炭土向草甸土、风沙土退化演替;土壤肥力下降,尤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若干扰情况下,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略有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在强干扰情况下,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下降,全钾含量上升;泥炭腐殖酸含量减少,分解度增大,土壤PH值增加,含水量下降。人类疏干沼泽、过度放牧等活动是沼泽土和泥炭土退化、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为参数的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0℃、≥10℃、≥15℃积温。结果表明:①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积温的影响显著,使得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纬向分布特征不明显。地形对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②同一纬度,由于地形差异,积温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阳坡、海拔较低处的积温偏高,阴坡、海拔较高处的积温偏低;③在缺乏复杂地形下坡面考察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以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为主的物理经验统计模型是实现细网格热量资源计算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0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0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层到亚表层的有机碳含量下降速率依次为:针叶林(10.15%)<草甸类(18.75%)<落叶阔叶林(19.12%)<中生林草(31.65%)<中旱生林灌(64.09%),地表上有无枯枝落叶层及其厚薄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主要区域内,耕作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与变异性均小于自然土壤,其中园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荒草地的变异程度最强,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不合理利用,以及地表植被类型差异与其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和两种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林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后海宁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之后水稻田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格局现状,绘制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以为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当地的精确农业管理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牧区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典型牧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旨在初步确定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为科学制定草地退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2000年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变动不大,但是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由于草地沙化引起的草地退化占退化总面积的43.79%。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地退化主要发生于坡度≤5°的区域,海拔高度与退化率呈反比关系,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草地退化率明显低于阴坡;草地退化率随离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8km的区域已基本不存在草地退化现象;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对草地退化的影响主要是迁移过程中由于牲畜采食和践踏造成的,与居民点相比影响较小。以上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强烈干扰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该区草地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永瑞 《资源科学》1995,17(2):46-51
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木荷阔叶林下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和腐殖质酸(胡敏酸、复里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的湿地松纯林,由于凋落物较少,且分解能力较慢,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和木荷阔叶林内的凋落  相似文献   

16.
选择市区主要园林树木绿地采样调查,研究哈尔滨市城市园林树木绿地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主要包括绿地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评价哈尔滨城市园林树木绿地土壤肥力质量,并与耕作土壤进行对比,揭示城市园林树木绿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贡璐  张雪妮  吕光辉  韩丽 《资源科学》2012,34(1):120-127
以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为靶区,选择8a棉田、30a棉田、人工林、天然林、荒草地、撂荒地及盐碱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选择土壤含水量、容重、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7个理化指标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等5个酶活性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解析其分异规律;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划分等级。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天然林〉人工林〉8a棉田〉30a棉田〉撂荒地〉荒草地〉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有助于解释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