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与书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深。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有一本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她跟我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和外国的名人是怎样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写得十分有趣,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真想看那本书,于是我就向她借,但是她不肯。  相似文献   

2.
一方阴文印     
<正>去年12月,我的三本书像泉眼冒泡月,我的三本书像泉眼冒泡儿一样,一下子全都出版了。三本书摆在我面前,我的欢喜像春风杨柳,越摆越绿。尽管这三本书都是公开发行的,在各地新华书店就可以买到,可我还是想送几本给友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友人里,就有"小羽毛"任蔷羽。我与"小羽毛"从没见过面,但文与心的交往,让我越陷越深。我在博客中发纸条要了她的地址,给她寄去三本书,每本书上都加盖了刻印名家陈望海为我刻的一方印章。三本书都是公开发行的,在各地新华书店就  相似文献   

3.
周顺海 《师道》2024,(3):39-41
<正>飘着墨香的《特殊教育书稿:昙花冷香》一书,终于摆在了我的书桌上,自从两年前初读电子稿之后,我便时时记挂着这本书。而今,我又可再细读一遍了,心中窃喜,见书如见人,我又可以在梁敏仪先生的灵思中获得一种学养的滋养了。这本书是她作为顺德启智学校校长践履“人性化课程”近20年的治学回思录,那一次,我与她第三次相遇,她说到她现今得益于远离“中心”而有机会冷静而客观地看待这20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8日晴这已是我第二次读《人间有晴天》这本书了,第一次读这本书算来已经是四年前了,当时只是为书中的亲情而感动,现在再读这本书,我却有了哲理的启迪:爱如流水。十二岁的虎娃是个聪颖活泼的女孩。虽然她有着智障的父母,但靠着外婆支持,家庭还算不错。可外婆猝死,她只得到姨妈所在的派登如旭市寻找新生。但临行前的暴风雨使她醒悟,她懂得了父母浓郁而简单的爱,  相似文献   

5.
一本书,如果你既爱过,又恨过,既炫耀过,又痛骂过,那她注定要成为你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任钟印主编的《世界教育名著通览》就是这样的一本书。20年来,她一直陪伴我左右,成为常读常新的一本书,套用一句流行的歌词,“读你干遍不厌倦”。说起与这本书的故事,还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弟子规》是启蒙时妈妈常给我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教会了我谦让、懂礼貌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教会了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本书教会了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前一阵,姥姥突然生病了。她面色憔悴、四肢无力,连水都咽不下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学着姥姥平时的样子照顾她。我先帮姥姥去找药,然后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读书,活到70多岁当然读了不少书,但并不是“读书”都有故事可讲。像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总是要找本书随便翻翻,这大概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但有时读一本书会影响你一生,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让你常常记起,甚至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讲述。1950年我还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的学生,现在是我妻子的乐黛云,她是北大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起在北大青年团工作。有一天乐黛云拿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给我看,她说:“这本书表现的对人类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你会喜欢它。这本书是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1943年…  相似文献   

8.
别忘了     
蓝白 《红领巾》2009,(4):3-3
祖母从没上过学.也没碰过一本书,她唯一会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然而,在我学“1、2、3”的日子当中.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原来祖母也懂得“1、2、3”.并且,她竟然懂得加和减。  相似文献   

9.
竹子的启示     
正5月17日晴有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可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可人人都是作者;书上没有固定的插图,可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本书就叫生活。生活处处充满着快乐与忧伤,充满着无穷的知识,就看你怎样去挖掘她、欣赏她和对待她了。生活带给每个人的启示是数不胜数的。当然,我也毫不例外。一个平淡的周六,我和朋友到村南边的一座山上  相似文献   

10.
信中牵手     
当我买到新年第一本《课外阅读》时,真的着实高兴了一场。每当看到她,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喜悦涌上心头,她是我的知心朋友,她让我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课外阅读》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一次次地鼓励我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刺。每当我将要放弃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李老师,能猜出我是谁吗?”我哪猜得出,但我想多半是我过去教过的学生。这样的电话我常常接到。当她说出“付饶”两个字时,我惊叫起来:“原来是你呀,付饶!”付饶是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到学校后所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算起来她今年应该是三十五六岁了。电话里,她说不久前,在书店看到我写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激动,当即便买下,还在同事面前炫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但我却真诚地对她说:“当初教你们的时候,我哪会当老师?现在想起教你们的3年,真是教训多多,‘不堪回首’!如果说我现在做老师有…  相似文献   

12.
我的女儿三岁的时候,一位朋友送给她一本图画书《骄傲的小鸡》。这是她生下来所拥有的第一本书。这本不知道被她翻看了多少遍的图画书,伴随她读完了幼儿园。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最早对“图画书”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是得之于这本书。现在,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找出了这本图画书,又看了一遍。书中最后一页上有一行字“:鸡妈妈朝小鸡跑来,她怜爱地抚摸着小鸡,把小鸡搂到自己怀里。就是这样。”看到这里,我仍然感到一阵激动和温暖。这使我想到,虽然并非所有的图画书都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但是,也只有图画书,才是真正属于小孩子的书。可以说,世界…  相似文献   

13.
8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书——《告诉你我不笨》,此后4年间,又先后出版了3本书:《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童年,只有—次》、《快乐伴我成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呀!同学们一定会问:她是谁?她就是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人称小作家的张蒙蒙。日前,趁中央电视台邀请她来北京录制节目,我采访了这位胖乎乎的小女孩。记者:你是怎么成为小作家的张蒙蒙:小作家?我可不敢当因为出书实在是偶然。有—天,花城出版社的编辑阿姨到我家里来,正好看见我在电脑上写文章,她看了一会儿,觉得还不错,就想给我出书。当时我…  相似文献   

14.
正《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的作者郑锦杭,不是影响多大的名家或教育家。她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尤其关注教育及社会文化还原问题,自称对于《始终》这本书的完成,是"折返回了少时的自己"。书的封面设计和印刷都很别致,应该是有着书作者自己审美和设计的心意。封面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个黑色的小字触动了我,于是又仔细看了封面上更小的白色字,依然契合我的心意。"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每一个字眼儿,仿佛都  相似文献   

15.
“闲”生活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与一位滞留国外的友人通电话聊起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我对她说:"钱、权和闲这三样东西,我想要闲。"她听了不以为然,她理解我不追求钱和权,但不大理解我对"闲"的向往。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罗兰·巴特关于理想生  相似文献   

16.
感受幸福     
《同学少年》2008,(4):28-28
在我的整个儿人生中,有一本书将一直被我珍藏在心中,我将耗费一生的时间去读她。读懂她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这本书便是我的父母。阅读父母,有时通俗易懂,有时又那么深奥;她有时会缓缓讲述一个道理,又会毫不犹豫地揭示人性丑陋的一面;她或许繁琐冗长,又或许短小精悍。阅读父母,就好像读一部永远翻不到头但总是能带给我启示的巨著。我将珍藏这本书给我的一切。一、心中的童话——童年  相似文献   

17.
2004年2月,我接过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校长的接力棒。当时,萦绕着在我心头的,除了浅浅的幸运感和喜悦感外,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引领南师大附小这一特定场域中的教师,向着"爱"的幸福出发,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幸福同行呢?以"爱"的幸福观引领。一代宗师斯霞,把自己毕业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奉献与索取     
当初冬的斜阳抹下干枯的树干时,我轻轻地踱到亚马逊丛林的边缘,折下一缕悲闷的草丝,慢抚一片苦念的花瓣。我轻轻地跪在那消逝的树边,向着远方的夕阳问道:“我从北冰洋的深处漂到这里,却怎么不见她那垂美的黑发?”夕阳拽着晚霞向我应道:“她奉献了她的美丽,而人类索取了她的生命,她走了,走了,向着那无尽的生命去了。”  相似文献   

19.
在桃花饱绽的五月,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好书落到我的案头,这就是吴章鸿编著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春风拂面,如饮甘泉,我一下子被书中的精彩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把书读完。正如本书封底所写:“这本书可能不是为你特意编写的,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看的。”我认为,这本书不但适用年轻人,更适用于所有的父母们。本书作者吴章鸿是位单身母亲,她含莘茹苦,忍辱负重,硬是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挑起了教子的重担。她把儿子吴纯送到国外留学,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钢琴家。她的事迹,她的精神,她的成就,令人敬佩和感动…  相似文献   

20.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本书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在这本书中,柴静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