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有多份文学杂志命名《小说月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它在1921年革新以后,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面旗帜,影响很大.由于它革新内容,招来鸳鸯蝴蝶派的攻击,引起一场历时不短的论战,并促使商务当局另出一份《小说世界》来解决矛盾.《小说月报》在革新以前,在民初文坛,也独领风骚.鸳鸯蝴蝶派的鼻祖之一李健青说:“当时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由于新文学期刊的出现 ,逐渐形成了新文学迅速冲击旧文学的浪潮 ,一些文学团体从此也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 ,。其中影响最大者 ,当属与文学研究会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的《小说月报》。同时 ,文学研究会也通过该刊 ,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 1910年 8月 2 9日创刊于上海 ,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932年 ,因商务印书馆遭“一·二八”战火而停刊 ,最后一期是 1931年 12月 10日出版的第二十二卷第十二期 ,历时 2 1年有余 ,共出 2 5 8期 ,又另外 3…  相似文献   

3.
茅盾,1896年出生在浙江北部一个叫乌镇的水乡小镇上,本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后来在发表新文学作品时经常署用的笔名。之后,茅盾便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在阅读一代文豪茅盾生平时,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经历,特别是任《小说月报》主编的两年时间里对该杂志进行全面革新的业绩,对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习借鉴先辈编辑家编辑工作的成功经验,创新编辑思路,不断改进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正是本人撰写这篇文章的动因。1910年8月,商务印书馆的第5部杂志——《小说月报》在上海诞生了,1932年1月因“一·二八”…  相似文献   

4.
《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为我国荒凉的科学期刊园地增添了绿色;它的宗旨是实现《科学的中国化》;它提出要发掘中华五千余年的科学瑰宝一《自然界》是与《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并列而被称为商务印书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十大期刊”之一.它于1926年1月创刊,1932年“—·二八事变”后停刊.16开本,月刊,但“每年出十期,为一卷,约一千页”(《自然界征文启事》),即每期近一百页.《自然界》从创刊到终刊共出六卷零一期.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的《何谓“鸳鸯蝴蝶派”》一文,说到“鸳鸯蝴蝶派曾创办过百余种报刊,如《小说月报》……。”一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说:该文说到的《小说月报》,应为茅盾等同志主编的进步刊物,怎么会是鸳鸯蝴蝶派呢? 《小说月报》能不能说是鸳鸯蝴蝶派刊物?我们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张伯海同志撰文,简要介绍《小说月报》的始末,借以答复读者。  相似文献   

7.
董瑾 《编辑之友》2006,(4):76-78
沈雁冰,即茅盾(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始用此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在1921~1922年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对该刊全面革新,使其成为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办刊思想基本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发展格局,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探讨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特点及其中蕴涵的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说月报》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至善在一篇回忆父亲叶圣陶的文章中说:“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叶圣陶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从1923年春进商务印书馆算起,直至1988年春逝世,叶圣陶在编辑出版这块土地上足足干了65年。在长长的编辑出版岁月中,叶圣陶满怀着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深挚热爱,编辑出版过《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几十种刊物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出版业兴起于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商务印书馆初为一家印刷工厂,其能“做大做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称雄于出版界,应归功于教科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董事陈叔通在《回忆商务印书馆》中说:“商务发财主要是靠教科书。”1904年,由张元济组织编制的《最新教科书》陆续出版,成为清末影响最大的一套教科书,“一、此书既出,其它书局之儿童读本,即渐渐不复流行。二、在白话教科书未提供之前,凡各书局所编之教科书及学部国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更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其编辑活动长达60余年,而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作为职业编辑的从业时期,更是叶圣陶形成刊物编辑理念和主张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时期(1927—1949)的编刊实践为视角,以期间其以上述两所出版机构为阵地主编(编辑)的《小说月报》(1927—1929)、《妇女杂志》(1930—1931)、《中学生》(1931—1937)、《月报》《新少年》(后更名为《开明少年》)等5本刊物的编刊因由、刊物类别、稿件来源为对象,对这一阶段叶圣陶的编刊特色与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最”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但是如果用得不当,往往就会出错误,使文章失真。《羊城晚报》1962年5月21日郑逸梅先生的《数十年前的稿费制度》中说:“1910年创刊的《小说月报》是最早付给作者稿酬的刊物。”殊不知早在1898年7月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妇女刊物《女学报》(旬刊),就已经给作者付稿费了。《女学报》筹刊时,先于光绪24年7月初三(公元1898年8月19日)的《中外日报》广告栏内登的一则启事中说:“……祈中外贤士淑媛惠赐任文,函寄上海西门外文元坊女学报馆。凡征录者,每篇酬洋一元.聊以致敬,非敢云润也。……”《小说月报》比《女学报》晚12年,怎能说它是“最早付给  相似文献   

12.
飞花拾零     
慧眼识鲁迅的“伯乐”在我国,鲁迅先生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是谁最早发现、扶持鲁迅的呢?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恽铁樵。恽铁樵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著名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3年,鲁迅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  相似文献   

13.
怀远 《出版史料》2001,(1):46-46
1951年春,中国作家协会继《人民文艺丛书》之后,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新文学选集》。这套选集由茅盾主编,第一、二辑共收人郭沫若等“五四”以来作家24人。其中有作家本人自选的,也有约请专人代为编选的。叶老是我国新文学的泰斗。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理所当然是选编的重要对象,但是叶老很谦虚,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编辑出版过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的中文旧期刊约三万余种。建国后,图书馆界在各级组织的重_视与领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东方杂志总目》、《新中华总目》、《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小说月报索引》、《十九种影印革命刊物索引》、《二十六种影印革命刊物索引》等。  相似文献   

15.
1920年11月下旬,时年26岁、做编译工作已有4载的浙江桐乡青年沈雁冰被商务印书馆擢拔为《小说月报》主编。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希望靠着这一动作彻底改变杂志销量每况愈下的境况。  相似文献   

16.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月报》(1910-1932),共分为两个时期,革新前的《小说月报》(1910~1920)时处清末民初,当时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都相当低下,社会上较普遍的反映是一般读者看不懂新文学,它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和林译小说的地盘,以刊载娱乐性、消遣性文学作品为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1921~1932)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后者接受了前者的阵地,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学杂志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沈雁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  相似文献   

18.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9.
浙江平湖人徐调孚(1900—1981),从20年代到70年代做了半个世纪的编辑工作。他平淡的一生中,却在近代以来中国三家主要的出版社,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和印痕,也算是少有的佳话。因之他的编辑生涯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商务印书馆时期,一是开明书店时期,一是中华书局时期。商务印书馆时期为10年。他从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函授学校部,大约是经人介绍给张元济遂得以补习生资格转入编译所,约在1921年参加编辑《小说月报》,与那时在商务中的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等交往甚密,成了朋友。在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他是主要的助手,并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郑离任去欧洲游历,留下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与图书出版结缘由来已久。1883年,著名政论家王韬将其在《循环日报》和《华字日报》等刊物上所发表的政论文章结集为《弢园文录外编》,交由香港印务总局出版,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集由此问世;l920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文集《远生遗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