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5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岸政党终于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阻隔,面对面地坦诚交换意见并达成相关共识。新闻传媒也在此间推波助澜,演绎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中华一家亲”交响乐,让两岸民众充分感受到了传媒力量推动下血浓于水的亲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顺利地加入了WTO,传媒经济活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中国的传媒从原先仅仅充当党的“喉舌”, 到后来渐渐地显露出其强大的经济功能和工业特色。国内的传媒研究者逐步掀起了有关传媒经济研究的新浪潮。一时之间,传媒经济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传媒传统功能的发挥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传媒的商业化趋向导致了传媒娱乐身心功能与广告推销功能的异化,进而侵害了传媒的公益性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将传媒的娱乐身心与广告推销功能拓展为公益传播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建立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的良性互动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研究本身可分为三个层面,一、纯理论研究.主要指的是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传媒性质、传媒功能、传媒类型、传媒特质、传媒意义和价值等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个层次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更准确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传媒,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永国 《新闻前哨》2005,(11):63-64
开展积极的、健康的舆论监督,是传媒特别是党报的重要职责和必不可少的功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舆论监督、运用与操持舆论监督,更好地为团结、稳定、发展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魏正聪 《东南传播》2011,(12):10-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转型。中国传媒的发展无法脱离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其发展也注定会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冲突、调适和变迁过程。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价值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价值观的功能和影响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制约因素研究、传媒价值观的变迁研究,以及传媒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研究。总体来看,对传媒价值观的静态研究较多,动态研究较少;缺乏对传媒价值观变迁机制的宏观地、系统地关照;关于新媒介环境下的传媒价值观念体系的重构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为未来研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11,(8):1-1
从报刊到广播.从电视到手机报,从博客到微博,现代传媒的手段不断更新。现代传媒的技术日新月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更直接、更快捷、更具个性的传媒方式。过去。传媒和通讯,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当今社会,几乎可以说,通讯就是传媒。从形式上来看,几乎一切通讯工具都具有传媒的功能,手机、电脑、电话等等,而从本质上看,这几乎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二、评价传媒的现实观既然传媒是我们反映、认识、把握现实的上乘工具,是我们驾驭现实、建构现实特别是建设现实思想文化、精神文明的主要工具,我们就应当凭它帮助我们反映、认识、把握、建构、驾驭、医治、改造现实的业绩来论其是与非,评其功与过,衡量其现实意义,也就是要用现实现来评论传媒。当然,今天的传媒及其功能是昨天的传媒及其功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评论传媒过程中有时要涉及到传媒的历史与现实的承传问题,即使这样,所涉及传媒的历史也是作为背景,其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传媒的现实意义。要从现实的视角评论传…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研究传媒发展史的时候,一般是研究传媒的发生、发展和流变的过程。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一条暗藏的主线,就是媒介的发展其实一直是在追求醒目的图像,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图形作为媒介的终极创意。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对传媒组织的研究可谓寥若辰星.传媒组织伦理是传媒组织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行为规范.传媒产品和生产它的传媒组织存在必然的联系,当我们谈及媒介伦理时,总会把媒介组织和个体分离开来,只谈媒介成员的个体伦理问题,很少涉及组织伦理的问题.事实上,对传媒组织伦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传媒伦理问题嵌入大的传播环境中去探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现当代是传媒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无需考证此话的淮确程度,但我们的世界,确实被传媒信息包裹着。人们已经深切地感到,日益激增的信息浪潮,在奇迹般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形态,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传媒本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在不可避免的传媒竞争中,电子传媒以其声光讯同步、现场直击、授受互动的优势,让印刷媒体望尘莫及。报纸应对电子传媒的挑战,除了注重读兴趣和可视性包装之外,发掘印刷媒体可以让受众同时看到从电子媒体上看不到的前因后果及背景前景的整合信息功能——这就是深度报道的用武之地,是报纸扬长避短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2.
曹茹 《新闻大学》2000,(2):41-43
传媒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赢得受众,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传媒的功能。但是如何满足受众需要?如果只是简单地“受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就会使传媒限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传媒必须研究受众需要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地满足受众的需要。本文将依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受众调查结果以及对传播实践的观察,探讨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崔保国 《传媒》2013,(5):13-17
长期以来,我们对传媒产业的理解基本上界定在以内容制造和传播为核心的传媒产业上,但是,近年来传媒业的发展变化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特别是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内容制造和内容传播不再是媒体工作人员的专属职业,提供平台服务的运营商俨然成为最大的内容制造者,传统的传媒和传媒产业的概念被颠覆,传媒产业的边界变得动摇和模糊。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今天的传媒和传媒产业呢?  相似文献   

15.
李玲  熊欣 《青年记者》2008,(8):78-79
2008年1月以来,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西北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在雪灾发生和抗灾过程中,我们的媒体所显示的环境监守功能、传媒效应和应急功能令人感到欣慰。在雪灾的促发和激励下,媒体真正发挥了其环境监守功能,并最大限度地沟通和引导了民众。  相似文献   

16.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规范性在不断加强,然而新闻传媒行业的偏向现象却给新闻传媒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社会风尚的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新闻传媒行业现状的研究,分析新闻传媒行业目前的偏向热点,并对解决新闻传媒的偏向现象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以来,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西北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在雪灾发生和抗灾过程中,我们的媒体所显示的环境监守功能,传媒效应和应急功能令人感到欣慰.在雪灾的促发和激励下,媒体真正发挥了其环境监守功能,并最大限度地沟通和引导了民众.  相似文献   

19.
论传媒的社会心理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是人感觉的延伸,能隐性或暗示性地向社会公众施加心理压力,强化他们的心理选择意向,影响他们的心理机制,即传媒具有社会心理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暗示功能、诱导功能、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石中军  王健 《东南传播》2012,(2):117-118
随着高校传媒相关专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演播室的建设也在迅速增加,演播室结构相对复杂,耗资较大,在高校中如何合理地构建演播室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高校演播室应具备的功能同时为如何合理地建造演播室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