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档案》2006,(2):80-80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40册,收录本馆所藏晚清军机处电报档约万件,时间起自光绪十年(1884年),迄于宣统三年(1911年),翔实地反映了晚清政府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决策内幕。这些档案绝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刊布,它不但可与同时期的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廷寄互为补充,而且其许多内容为奏折与廷寄等文件所不栽,具有填补资料空白的重要作用,对研究晚清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玉梅 《历史档案》2006,(1):134-136
近代中国创办电报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后陆续在全国修建了多条电报线路,初步形成网络。用大学士李鸿章的话讲:“窃惟中国电报创设未及十年,现已东至东三省,南至山东、河南、江苏、浙、闽、两广,缘江而上至皖、鄂,入川、黔以达云南之极边,东与桂边相接,腹地旁推,交通几于无省不有,即隔海之台湾,属国之朝鲜,亦皆遍设。”光绪十一年,李鸿章、盛宣怀等人开始修建奉天至吉林直达珲春电报电线工程。有关这一工程的档案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吉林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全宗中,兹浅述该工程始末。  相似文献   

3.
早期电报档案缺失之谜清朝政府在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而现存电报档案却起自光绪十年。光绪五年到光绪十年的电报档案,多少年来从未有人见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出版公布这部分档案时,组织力量,多方查找,历试诸方,均无所获。最后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揭开谜底,水落石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25年以后,英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电报就这样传入了中国。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历史档案中.电报档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秘密斗争中也曾使用过明码加暗语的电报。1928年后.开始筹建党的秘密电台.大约在1930年有了密码电报。此后在党政军领导机关中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但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电报档案损失很严重,被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  相似文献   

5.
电报档案是革命历史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中国共产党筹建自己的秘密电台后,在我党政军领导机关中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追溯电报档案形成的发展过程,是与周恩来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关怀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档案学会第三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1991~1995年)(共210项)前言中国档案学会第三次档案学优秀成果(1991~1995年)评奖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评出获奖成果210项,已经1997年5月13日中国档案学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查批准...  相似文献   

7.
奇缘此生     
民国九年.我考取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肄业二年,在此期间得识熊秉三先生.转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便无交往。但有两事令我永不忘怀熊氏的是:(一)民国十六年北伐军兴.南京正危急时。忽接熊氏电报.嘱立即北上,如无路费。即汇来。(二)民国二十一年沪战爆发。我在上海,当战事危急时,又接熊氏电报,要我北上就香山慈幼院教职.再度未允所请。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档案馆典藏的清代档案(未包括清代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和宗教档案),总计2279卷(件),排架长度13.6米。为便于保存原档和开放利用,于1988年缩微成胶卷92盘,约26万多个画幅(其中母片23盘,拷贝2代23盘,3代46盘)。这批档案,最早的形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年),下限止于宣统三年(1911年),时间跨度152年。省城兰州是陕甘总督、甘肃省布政司、按察司、提学司驻地,原存文书档案相当丰富。由于1913年甘肃财政司司长田骏丰借故将十数星明清档案焚烧一空,毁档灭史,这使甘肃历史档案蒙受惨重损失,故现存为数不多的清代档案,…  相似文献   

9.
四川各级档案馆保留的大量清代地方县级衙门档案,以存载清代历史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著称,是我国现存清代地方历史档案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四川巴县衙门档案和南部县衙门档案。巴县档案计11.3万余卷,保留了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资料,记载了清七朝175年的历史。南部县档案,计1.8万余卷,约10万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上海档案》2006,(11):30-30
10月10日,南汇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建晨,副区长唐海东等到区档案局(馆)调研工作。张建晨同志一行察看了区档案馆库的管理现状,详细询问了政府公开信息及档案接待利用窗口的为民、便民服务情况,并听取了区档案局(馆)负责人关于近三年来南汇档案事业的发展轨迹、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和下阶段档案工作重点等情况的汇报。张建晨区长对区档案局(馆)同志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十分关心区档案局(馆)同志们的待遇问题.同时要求区档案局(馆)紧紧围绕南汇发展大局,花大力气,加强对临港新城档案工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一、通电作为电报类公文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电报类公文有通电、贺电、唁电、指示电和普通电报等。通电是电报的一种。电报,在中国出现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因为传递信息快捷,许多军国政要的处理都开始采用电报,但当时只把电报看作是正式公文的先行抄件,在效力与责任上不如正式公文。北洋政府时还规定,遇有紧急公务,可以拍发电报,但强调如须补具正式公文,仍应补具。直到1942年国民政府在《公文程式条例修订草案》中才规定:“各类公文程式,如时间紧迫时,得以电或代电行之”。并没有提出补具正式公文的要求,这才把通电、唁电、指示电等一系列电报视为正式公文。  相似文献   

12.
《云南档案》2006,(3):21-22
《中国档案报》宁宇龙报道:5月10日,外交部第二批解密档案在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批档案形成于1956年-1960年,总计25651件,366551页,文件种类主要是外交部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类请示、报告、谈话记录、来往电报以及照会、备忘录等外交文书。  相似文献   

13.
大内档案与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内档案是指清朝存放于内阁大库中的诏今、奏章、朱谕、实录、则例、典籍、外国的表章、历科殿试的卷子以及其它档案。北洋时期因转卖大内档案引发的“八千麻袋事件”,是历史文化的一次重大破坏。1927年12月,鲁迅写下了《让所谓“大内档案”》一文,对此进行揭露,表明了他对大内档案以及这一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一、大内档案概况内阁是清入关后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原内三院基础上建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确立,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止,前后存在240多年。由于内阁是辅佐皇帝的御用机构,因而它的职能大…  相似文献   

14.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珠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自1999年10月开始推行工程档案预审制(简称预审制),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3月,我们又在工程档案预审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工程档案上门预审制(简称上门预审制),上门预审制是预审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它改变了过去我们坐等资料送上门的接收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城建档案馆及其服务对象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双方的工作成本。以下作一介绍,以供全国城建档案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在郴州市档案馆查阅1945年日本侵略军入侵资兴的档案时,惊异地发现了一份国民党资兴县政府县长何子伟向湖南省第三区(郴州)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报告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资兴县城的电报以及专员兼司令萧文铎的复电.这两份保存了70年的电报至今仍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两份电报均是用墨笔书写在用树木、楠竹作为原材料,采用土法工艺造纸生产出来的草纸上,纸的大小规格不一.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电报档案是我党保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为从1946年至1949年的三年中.上自党中央下至地委.上自中央军委下至军分区.上自大区人民政府下至专署一级的人民政权.均处于大转移、大变动之中,客观形势又要求上下级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于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下级向上级的请示报告多采取电报形式。  相似文献   

18.
李英  吴薇 《兰台世界》2007,(12S):39-40
前不久,《档案聚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2007年第1期公布了“我国省级档案网站测评报告”(以下简称测评报告)。它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了解我国档案网站发展情况、推动我国档案网站建设,于2004年底至2007年3月进行的研究项目,主要从“资源服务”、“业务建设”及“网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测评。此次综合测评结果,“辽宁档案信息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参加测试的31个省级档案网站中综合排名列第四位,总得分为64.75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上海档案》2006,(9):12-12
[本刊讯]:2006年9月5日,市档案局(馆)期刊编辑部召开了由19个区县档案局(馆)局(馆)长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会议由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主编仓大放主持,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兼《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两刊编委会主任吴辰到会并讲话。此前,8月28日,期刊编辑部还召开了由部分市级机关、大型控股集团、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杂志2006年通联工作会议.仓大放同志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20.
刘全胜 《档案管理》2006,26269(4):61-61
按照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统一要求,汝州市于2005年11月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汝州市档案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充分考虑机构改革中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加强乡(镇)机构改革中撤并单位档案收交整理工作,确保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至2006年3月底,全市撤并单位共收交纸质档案26269卷(盒),经过整理.形成20950卷。实物档案274件.声像档案、电子档案122盘,零散积存件97柜(箱)。汝州市档案局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