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2.
柳婧  刘艳蕊 《科教文汇》2011,(19):83-84
路易斯·厄德里奇在她的小说《痕迹》中融入了印第安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目前国内外的评论往往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研究白人殖民统治对印第安人生活的影响。本文以全新的视角通过分析《痕迹》中印第安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脱离自然之后印第安人价值观的变化,展现美国本土作家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邓恩(JohnDonne)的著名宗教组诗《敬神十四行诗》(HolySonnets)中的第十四首《撞击我的心吧》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角度分析,品会其宗教诗的魅力。分析发现,邓恩的这首宗教诗音律粗糙,缺少庄重、严肃的词汇,粗鲁的祈使句使用频繁,奇喻和悖论的运用突出了其矛盾心态。邓恩的宗教诗并非表达对神的虔诚和敬仰,而是其悔罪与疑惧心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库柏的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通过描写白人拓荒者、欧洲殖民者、美洲印第安人和"皮袜子"纳蒂·班波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处处闪烁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库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尊重保护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殷彩 《科教文汇》2014,(31):115-117
库柏的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通过描写白人拓荒者、欧洲殖民者、美洲印第安人和“皮袜子”纳蒂·班波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处处闪烁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库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尊重保护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6.
廖立军 《科教文汇》2013,(23):63-63,67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7.
阮晓蕾 《科教文汇》2009,(25):256-257
本文首先围绕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不与人争》一诗,从语音、词汇、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接着作者讨论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译自杨绛,李霁野和绿原),结合翻译标准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四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老人因为一首小诗和共同的人生境界及追求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5):53-53
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9.
雷媛 《科教文汇》2010,(22):124-125
本文旨在通过吴娜、王庆爽、王喆三位歌手对歌曲《断桥遗梦》的二度创作的研究,从"声"、"情"、"表"三方面总结出三人对歌曲的演唱处理的不同及其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郑楠  郝雪 《科技风》2013,(13):64-65
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在全国范围内都流传广泛的河北民歌代表作,而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对歌曲的创作以及艺术价值的要求提高等现实背景下,这首传统的河北民歌经过改编,重新创作出了这首歌曲《小白菜》。要想充分、准确地掌握并演唱新创作歌曲《小白菜》,首先就要从河北民歌的总体概况开始进行探究,进而了解创歌曲《小白菜》的创作背景、旋律(曲式)、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歌词特征等方面。从多个音乐特征方面和河北民歌演唱处理方面来分析理解创作歌曲《小白菜》,使不同层次的音乐读者都能够更好的了解歌曲《小白菜》。论文整体以文献法为核心研究方法,注重对以往的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同时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亲身于河北地区进行音像采集等方面的学习感触,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探索歌曲《小白菜》以及河北民歌概况。学习研究分析创歌曲《小白菜》不仅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同时对宣传传统河北民歌文化以及推动河北地区歌曲特有的音乐文化精神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庆华 《科教文汇》2012,(11):128-128,144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叛逆"只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客观背离。梁启超在翻译拜伦《哀希腊》时,基于当时救国存亡的背景和其政治家和思想启蒙家的身份再结合《哀希腊》其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所做的"创造性叛逆",使这首诗在中国引发热潮并经久不衰,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雪 《科教文汇》2009,(26):237-237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露西》纽诗中的露西这一美丽的少女形象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华滋华斯笔下众多少女形象中熠熠生辉,夺人眼目。关于露西的真实身份是谁学术界有各种猜测,本文将结合这些观点和华氏诗歌的风格特点给出一个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焦兵新 《科教文汇》2011,(5):69-69,79
和谐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追求以及议题,当我们追溯远古世界,会发现和谐是那样自然地存在着。本文通过对《诗经》各方面诗歌,如婚恋诗、战争诗、农事诗等这些诗歌具体内容的细致剖析,来展现先民们和谐自然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散文《黑魇》中所写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人"-"神"-"我"三种不同的生活。三类生活各有各的梦,各有各的描绘,纠结缠绕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沈从文的心绪与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邓恩(JohnDonne)的著名宗教组诗《敬神十四行诗》(HolySonnets)中的第十四首《撞击我的心吧》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角度分析,品会其宗教诗的魅力。分析发现,邓恩的这首宗教诗音律粗糙,缺少庄重、严肃的词汇,粗鲁的祈使句使用频繁,奇喻和悖论的运用突出了其矛盾心态。邓恩的宗教诗并非表达对神的虔诚和敬仰,而是其悔罪与疑惧心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正>2006年3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推出了一部令全世界自然爱好者为之轰动的纪录片《Planet Earth》(即《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将我们带进无比广袤而又异彩纷呈的大自然中。南极严冬中依偎在一起抵御暴风雪的帝企鹅、灼热干燥的大草原上追逐猎物的非洲野犬、哥斯达黎加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大唱情歌的丽红眼蛙、广阔深邃的蓝色海洋中孤独游荡的长鳍真鲨……各种野生动物最真实、  相似文献   

17.
李碧绿 《科教文汇》2008,(34):61-61
《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强调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其生命价值观对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喻志武 《科教文汇》2012,(2):107-108
高适的《别董大》其一,一反唐人赠别诗的凄清缠绵、低回流连,表现了送别时的昂扬悲壮,以真挚的感情、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气势、精警的语言,对友人于宽慰中满含鼓舞激励,是一首脍炙人口、品格极高的友情诗。  相似文献   

19.
距离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顾城的这首小诗《远和近》仅用六句话便形象地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隔如霄壤的距离。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是无数现代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20.
王晓贤 《知识窗》2013,(12):51-51
一、唐宋词人怀有孤独心态的原因李白在《将进酒》中曾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虽然唐宋词人不能都称为圣贤,但他们普遍怀有孤独心态,致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思妇、游子、失意志士以及隐士等。为什么唐宋词人喜欢描写孤独形象,抒发孤独之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在恋情题材的词中,孤独心态明显来源于失恋或离别等外部原因。如温庭筠在《梦江南·梳妆罢》中描述了离别相思所致的孤独。此外,词人离开故土或亲朋好友而独处异乡客地,也容易引发孤独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