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志·卷五·汉书第九》“请问”条:“‘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景祜本‘间,作‘问’,宋祁曰:‘问’疑当作‘间’。汪本以宋改。念孙案:原本作‘请问’,义自可通,不当辄以意改也。《史记》亦作‘请问’。” 笔者按:考诸史籍,王说殊误,宋祁所疑甚是,汪文盛本从宋校改极为有见.今《史记》作“请问”者,正当据此校改作“请问”,王念孙反欲据《史记》误本校改《汉书》,未免本末倒置。为论说方便,今将《汉书》有关语句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4.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5.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6.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7.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8.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9.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11.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12.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3.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4.
何如“何如”可以问时间长短,犹言“几何”。此义大词典失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问:‘其死何如时?’曰: ‘鸡鸣至今。’”“其死何如时”犹言他死了多长时间了,所以回答是“鸡鸣至今”。利害《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籍人,籍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此“利害”系偏义复词,偏指“害”,可释作“祸害,危  相似文献   

15.
二二四 冤家 冤家,一作怨家,本义是仇敌、对头。如唐张(旅鸟)《朝野签载》六:“梁简王之生,誌公谓武帝曰:‘此子与冤家同年生。’”又《史记·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后由此本义引伸为“所欢之暱称”。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犭口内)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宋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元张可久小令《一半儿》:“劣冤家,一半儿  相似文献   

16.
释“肥遁”     
<正> 《周易》“遁”卦上爻爻辞为:“肥遁,无不利。”王弼注:“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也。”《经典释文》:“子夏传曰:‘肥,饶裕也。”吕祖谦《古易音训》引晁说之曰:“肥,陆希声云:‘本作飞’。”《文选·张衡<思玄赋>》: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18.
聂崇岐先生的《重印太平御览前言》(中华书局1960年)有云:“《太平御览》引书……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容斋三笔》卷一和《四笔》卷一,曾分别提到《太平御览》引的《史记》或《战国策》‘多今本所无’。”今按:“多今本所无”五字仅见《容斋四笔》卷一的“战国策”条。而《容斋三笔》卷一“上元张灯”条原文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不检《容斋三笔》此条,或以为其原有“多今本所无”五字。另外,《太平…  相似文献   

19.
《尔雅·释器》:“饼金谓之钣。”郝懿行疏云:“饼金者,〈说文〉钉字释云:‘炼饼黄金’。然则饼金盖炼冶而成。〈类聚·宝玉部〉引〈邴原别传〉曰:‘金三饼与原。’〈初学记·宝器部〉引〈尔雅〉饼金作饼金,盖假借字也。钱氏(大昕)〈答问〉云“饼当作并,〈孟子〉:‘王餽兼金。’‘兼金者,并金也。’今按〈说文〉注既有饼金,又云:‘金百炼不轻’,是不必改饼为并矣。”  相似文献   

20.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