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论,而且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人治”统治和反“人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德教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在今天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法治 ,而且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建立一套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是新时期我党在治国方略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 ,“以德治国”是新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治国方略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是对国家治理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江泽民总书记把“以德治…  相似文献   

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在中国都有着深厚的化积淀,德治与法治并举,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扬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年初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这一重要论述 ,为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治国方略 ,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 ,意义十分深远。一、吸取古代儒法并用的思想精华 ,体现软硬相佐治国方略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历史上 ,法治与德治 ,历来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管理之道和根本方法 ,…  相似文献   

8.
论以德治校     
在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其中“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新世纪的首先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要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要培养出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出不但有一技之长,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首先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以德治校。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1.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殊途同归,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新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扬弃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总结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历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把它提到了同“依法治国”同样的高度,成为新时期我国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提出,必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政党的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地进行,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明的全面发展。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工具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最近阐述了在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种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不依法治国,就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不以德治国,也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把依法…  相似文献   

16.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不断提出“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把“以德治国”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认识,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以德治国”是新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治国方略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它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与德育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两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个人健康成长、国家繁荣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跳出传统德治与德育开创新型德治与德育提供了最重要的武器。  相似文献   

20.
“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既有思想源流,又是科学的治国方略,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必须既要抓法治建设,又要抓道德建设,既要加强普法教育,又要加强道德宣传,同时要加强立法工作,使其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对违法行为要把依法制裁和道德谴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