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会议新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讲话和程序性的会议报道。这不仅是受众对会议新闻刻板的印象,也是部分编辑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常有的惯性思维。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群众对会议新闻不愿看、不愿听.也让部分记者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意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往往是新闻报道中令人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对于一般的、业务性的会议报道,记者厌写,受众厌听或厌看,几乎成为新闻传播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压缩会议报道也变成了记者与受众的共同愿望。可是,大量的会议报道与受众  相似文献   

3.
企业新闻,有人戏称为一厂、一店、一品的报道,此说困惑了好多企业通讯员:难上大报,难登大刊。我们是企业的新闻干事,通过对《青年记者》等专业刊物的学习,加上数年从事新闻写作的实践,逐渐悟出了搞好企业新闻报道的一些“门道”。一、文稿多为受众想。新闻稿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他们的关注,就是新闻报道应反映的内容。为此,我们写成一篇稿子后,总是以受众所思、所想、所看  相似文献   

4.
有些会议报道遭人诟病.情形有三种:一是无论大会小会都是一种“会议体”:会议指出,提出,认为,强调,要求,外加一长串出席、列席人员名单.起承转合像一条流水线上的“祖母产品”,代代传袭,生怕走样。二是从上到下都一种叶艮告腔”: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干会一面”:领导照着稿子念.记者照着讲稿抄.被受众戏谑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受众看新闻取决两点,一是新。二是重要性。二者得不到满足.特别是重要性不能体现.会议报道便不会起作用或者起负作用。也难怪读者见到会议报道就跳过去,不看不听。  相似文献   

5.
一、参与方式(一)受众参与新闻节目创作,实现对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在现有新闻节目中,受众主要通过在新闻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在这种参与方式中,受众虽然有一定的能动性,但从本质看,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记者必须赋予受众接受采访的权利,受众才有发表观点的机会,而且被采访者的话在后期剪辑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各类会议报道充斥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时段,排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上不了影出不了声,受众反感,记者埋怨,受众往往听不完、看不完节目便调了频道,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报办报观念的更新和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企业报的会议报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企业报在会议报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记者不愿写、编辑不愿发、受众不愿看会议新闻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看,改进会议报道仍是企业报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改革会议新闻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里有新闻吗?当然有,而且有含金量很高的新闻。在我国,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就是世界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内外记者往往为多争一张入场券而费尽心机。媒体受众爱看会议新闻吗?我曾为此作过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市县、乡镇的干部是经常要看会议新闻的,他们需从中了解上级工作的部署、指导思想及实施意见。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虽不像干部们那样经常看,但对重要会议同样十分关注。党的十五大、去年“七一”江泽民总书记作重  相似文献   

9.
人们不时有这样感觉,有些新闻,记者的报道也许是真实的,但受众则感到不可信、不可靠。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关系问题。真实性与可信性,从对新闻的要求和效果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能够达到统一的;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新闻真实性,是对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新闻的可信性,是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一种心理反应。前者是从记者报道的角度看,后者则是从受众的角度看。为什么受众有时感到有些新闻不可信,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有的新闻本来就是失实的;二是有些新闻虽然基本事实真实,但记者没有分…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程市长“撵”记者的新闻:我为之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的宴,开不完的会议扯不清的淡,被泡在会海里,淹没在酒杯中,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大会小会必发一条消息,弄得群众非常反感。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会议报道让读者望而生厌;广播上,接连不断的会议新闻让听众闻而兴叹;电视上,比比皆是的会议场面让观众看了心烦。对一  相似文献   

11.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2.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视的会议新闻怎么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彦 《传媒观察》2004,(5):48-48
“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的印象。会议新闻模式化的结果,就使会议报道成为会议议程 领导人名单 领导人讲话摘要。这样的报道尽管记者写起来省心,审稿者改起来放心,会议的出席者也较为关心,但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就很难产生什么效  相似文献   

14.
一、参与方式(一)受众参与新闻节目创作,实现对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在现有新闻节目中,受众主要通过在新闻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在这种参与方式中,受众虽然有一定的能动性,但从本质看,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记者必须赋予受众接受采访的权利,受众才有发表观点的机会,而且被采访者的话在后期剪辑中有被剪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消息的写作,通常都是采用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偶尔读到一些使用第二人称(你、您、你们)的新闻,人们感到新颖,也觉得亲切,像是双方在促膝谈心,缩短了作者同受众的心理距离. 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敦说过:“使用第二人称常常是一种好技巧,写导语尤其如此。因为这样写,能够立即把读者卷到新闻中来”。西方记者在报道涉及到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喜欢采用第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的会议新闻过多过滥,报道手段、报道形式又单调俗套,广大受众叫苦不迭,甚为反感。因此,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让会议报道摆脱俗套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和亿万受众的共同心声。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改变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在报道角度、标题拟定、导语、主体写作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会议新闻耐看,观众愿意看,使会议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经得起考验。  相似文献   

17.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近年来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在今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新华社党组正式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就国内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落实新华社党组的要求,近年来,新华社在两会报道、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受众需求调查和媒体用户调查。2007年1月29日至2月9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两会的关注点与信息需求,为两会报道更好地把握需求、服务百姓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要想提高宣传效益,就要讲求宣传艺术,这可以套用现今时髦的一个词:包装。从新闻发生到受众接受的传播路途中,新闻信号在流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站就是传媒———这一接收和发送双重角色合一的公共机构。由于受众对新闻信号已从单一的被动感动日渐成长为主动的选择性感动,因此,传媒也从原始阶段的单向传播者成为被要求、被挑选的信息“邮递者”。要让受众接受你的传递,就看你递过来的是何等面目的信息。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包装,就可能成为打动受众的第一印象。包装不仅是第一采访者记者的重要职责,而…  相似文献   

19.
如何写出精彩的头条新闻,是许多新老记者关心的问题。梁衡结合自己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屡屡写出头条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头条写作的“三点一线法”。他说——打靶时有一个术语:三点一线,眼睛从标尺缺口里看出去,缺口对准星,准星对目标,三点连一线,这时扣动扳机,就能击中目标。记者的上稿率也就是他对目标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也有个“三点一线”,这就是: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一般来说,只要你采访的事实是中央所提倡的,又是受众所关心的,你这篇稿子就基本命中了。梁衡认为,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一定要三点结合成一线,这才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20.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