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名人博客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瑜  殷俊 《今传媒》2006,(8):14-15
对于紧跟时代发展的中国来说,2005年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全民博客时代:几乎是每秒10个的博客增长速度和4000万以上的博客注册用户。作为国内领先的博客门户,博客网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发展势头迅猛;而作为传统门户的新浪、搜狐等,则不甘心落后于潮流,在分别推出了“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和“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后,相继推出了门户博客。借助于门户网站的优势,新浪和搜狐博客刚一面世就受到了网民们的追捧,而新浪和搜狐的名人博客战略也起到了极大的营销效果,两大门户网站博客的人数呈几何级数不断翻番。目…  相似文献   

3.
名人博客是与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互联网被深深地打下了“博客”的烙印,从全球到中国,无不舞动着博客的身影,怪不得有人称2005年是“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高洪波  郭峰 《网络传播》2005,(12):34-34
超女张靓颖的行程和靓照每天更新,才女徐静蕾用优美文字和发黄的老照片为自己书写小传;一向低调的作家余华也开始与读者热烈探讨文学,被网友称为“篝火”……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做博客的网络新工具。  相似文献   

5.
“博客”英文为“weblog”,简称为“blog”,就是发布在网络上的日志。blog的中文名称并不统一,较常用的是方兴东和王俊秀提出的“博客”,我们也就沿用这一译法。随着博客的应用和研究,“博客”的含义已经涉及了与网络日志相关的服务、内容、技术和文化现象。从服务的提供来看,博客具有空间免费、界面友好的特点;从内容及结构来看,博客具有文体自由、三维立体的特点;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博客具有个体凸显、结群自愿的特点。①正是以上特点,赋予了博客鲜明的新闻传播功能。在社会学理论中,功能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泛指构成某一社会系统的要…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苏芬 《青年记者》2007,(10):95-97
目前国内的博客数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新浪网推出了“名人博客”,这引起网络界的“骚乱”——赞誉不少,漫骂也很多。新浪“名人博客”凭借“名人效应”和“名人的规模化效应”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和发表作品的空间,这使得草根的力量达到了极致,继而诞生了草根名人,并逐渐形成了草根文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出版界也将草根名人博客书作为名人图书选题出版的新方向。本文对草根名人博客书的出版选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草根名人博客书选题策划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杨阳 《当代传播》2008,(3):118-119
博客刚兴起时,不少人将之看作“普通人发出自由声音的土壤”。目前国内的博客数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本文通过对名人博客的分析,探讨网络时代下博客以及名人博客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永强 《新闻知识》2012,(3):40-41,44
名人大量地开通博客后,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博客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来对名人博客进行解析,分析名人博客的传受双方在“议程设置”方面的较力和名人博客给“议程设置”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名人博客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博客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博客已成为网络应用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无时空限制、无身份限制、无主题限制、无门槛准入、非实体接触、言论自由、传播面广的特性以及延日寸、互动、共享的交流特点,使博客成为多元化信息的集散地,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情感、结识朋友、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形成了一道崭新的文化景观。博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自身内部的动力,也有外部的推动力量。其中,个人诉求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互动交流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助推力,网络技术等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博客文化由基本文化、时代文化和拓展文化构成,它既是全球同步的文化、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同时也是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和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对当前和未来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鉴于此,博客应成为图文时代的精神平台、新思想的创意空间、个人媒体权力适度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博客话语权的网络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在研究博客现象的过程中频繁地提到了博客的话语权,但对于话语权鉴定及其网络现状的描述,却鲜见涉及。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博客的网络生存现状进行论述。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话语”,传统上是指语言修辞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等;“权力”,指  相似文献   

12.
黎诚 《青年记者》2007,(16):120-121
博客刚兴起,名人就来了博客最先在全国大范围出名应该归功于一个勇敢的奇女子——木子美。她的《遗情书》冲击着整个网络,进而波及到传统媒体与现实社会。而这个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博客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被称为是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甚至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2.0版应用”或“新闻媒体3.0”。但在这种对网络的乌托邦式想象中,博客的功能和意义被无限制地扩大,尤其是在资本力量的推动和一批网络/技术狂热主义者的吹捧下,使得博客似乎具有了改变世界和社会结构的力量。但这种倡导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想的型构过程,加之少数网络技术精英的垄断式诱导,使得众多论者和博客写手都在理想中沉浸,而忘记了博客背后的技术社会因素,也忽略了人自身,而将所有的想象寄托于并不可靠的技术之上。博客…  相似文献   

14.
名人博客:网络的又一场娱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2到2005,中国博客走过了由兴至盛的最初三年时光,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注册博客数量达到了3340万,而平均每5.8秒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博客者。2005年9月,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率先建立博客频道,携名人效应圈地博客,徐静蕾、巩俐、冯骥才、余秋雨、余华、吴小莉、阊丘露薇、潘石屹、郑渊洁、高晓松、李大双、李小双等众多来自演艺、体育、媒体、地产、文化等等各界的名人陆续加盟新浪开通个人博客。在蓬蓬勃勃的发展之外,还有另一番或愤怒、或声讨、或忧虑、或鄙视的论调,“名人博客”到底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陈堂发 《新闻界》2006,(6):76-77,79
《博客侵权的网站法律责任》一文,以“中国首例博客案”的判决为分析对象,就当前博客监管这一热点话题,探讨了在博客侵权行为中,网络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以及网络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博客诞生于网络虽然仅仅十多年时间,它却已把网络江湖搅了个天翻地覆。与更为方便快捷、更具个人化与共享性的博客相比,QQ、BBS、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业已“沦为”网民们“孤独的狂欢”。博客已经成为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不断制造着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和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博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晖  贾甲 《今传媒》2005,(6):53-53
“Blog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简称网志。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网络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美国。目前美国博客人气继续高涨,浏览量大幅上升,类别很多,比如战争博客、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技术博客、群体博客、移动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  相似文献   

18.
三,“博客文化”:网络群体传播中西文化新思想的交汇处 首先,博客带给大众什么?一是博客是知识权力时代的标志,这种标志是“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Message)”时代才具备的,与政治制度无关,但政治制度会赋予博客的不同“度”的限制。二是博客是一种新的媒介资源力量,因为它的存在,让新的媒介更加个性化、而非  相似文献   

19.
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中文译为“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因此还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客是一种将个人思想、网络链接等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以上是对博客定义的基本阐述,博客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相似文献   

20.
以新锐著称的《新周刊》3月份版的头条赫然写着:古有徐霞客,今有徐博客。说的是中国“四小花旦”之一的徐静蕾在继演员、导演之后又多出一重身份——博客。而在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开列出来的名人博客的名单里。徐静蕾只不过是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吴小莉、韩寒、潘石屹,这些电视界、写作界、地产界的大腕名角,也纷纷加入到新浪博客的阵营之中,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天下名人皆博客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