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婚恋题材的传奇被视为唐小说中的“珍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类文本中,人仙相恋又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传奇中的人仙相恋情节,其神仙意象大都由女性扮演。大体说来,这些女仙可分两类,一是天仙和地仙,另一是被喻为仙女的人间妓女等风情女子。观照含有两类仙女意象的传奇文本,从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在表达的侧重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说来,在仙女与凡男相爱的文本中,仙女意象重在从女性的层面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在人间“仙女”与男子情恋的文本中,则推移到从男性的角度来显现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2.
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程,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相似文献   

3.
班基故事是继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之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它的众多文本和广泛流传证明了它在相关国家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时期文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文本.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写实"观念.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这种颠覆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张扬平民生存价值以及文本中的"无英雄化"等方面.而在历史题材领域,新写实小说也同样呈现出对历史神话的消解,注重表现历史的边缘性、偶然性以及轮回感等,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修正.  相似文献   

5.
流传至今的古诗词,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佳作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千百年来流传不绝,“传乎民间,布存人口”。其原因固然在于它的艺术魅力,不过,诗歌题材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革之一就是变讲课为对话 ,《语文课程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 ,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种对话分为两种 :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地进行精神交流 ,实现这种对话 ,它要求教师的 ,不仅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悦纳学生的情怀 ,更要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关怀世界及人类的视角去观照爱伦·坡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 ,会从它繁复的形式和题材设置中查证内容得以成立的依据 ,从中寻找文本内容之外的无穷无尽的所有内容 ,如此推断 ,无限延伸 ,从而进入一个无限的证实文本内容真实性的范围 ,现实生活及其现世观点因之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9.
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是黔中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靠口头形式流传至今。根据所搜集整理的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文本,依据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可以划分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戏剧三种主要类型。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具有特异的审美趣味,蕴含隽永。  相似文献   

10.
《黛西·米拉》是亨利·詹姆斯早期创作的“国际题材”短篇小说。它主题鲜明 ,含义深远 ,尤以叙事技巧见长。在叙事技巧中 ,叙事视角作为文本的一部分 ,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1.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的核心术语,复义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也存在于生活语言之中.《老子》“音声相和”就是一个复义语.“音声相和”的所指可从音乐实践中诸多“乐从和”的文化事象和言语应答的生活情景作多层次的阐释,由此对作为中国音乐美学重要命题的“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体"是先秦时期一种表现"语"类作品的重要文学体裁,是"语"类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于此体裁,笔者主要探讨以下3个方面内容:一,"语体"的界定;二,"语体"存在的表现;三,"语体"存在且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7.
“疾、病”二词尽管产生时代不同,但在“疾病、生病”义上却是一对同义词。古汉语界现在仍然还流行着“疾”轻“病”重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前人注释语的一种误解。通过对中土传统文献、训诂专著、医学文献、佛经文献的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疾”和“病”并无轻重之别,“疾”不仅表小病,也可表重病;而“病”不仅表重病,亦可表小病。两词不仅散用无异,对文也无别。  相似文献   

18.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是学术研究者向社会、甚至是向未来奉献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最大的“当下关怀”。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及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献,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通信"一栏在《新青年》宣扬刊物主张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现代》杂志以商业利润为目的,推行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从而出现多种文学流派、文学样式共生的现象。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并指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在三十年代现代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