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而技击亦是古代战争的基本手段。古代兵家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华武术技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孙子兵法》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来,中华武术的技击思想与《孙子兵法》是分不开的,是深受其影响的。可以说《孙子兵法》是运用好武术技击的最佳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少林武术甲天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蕴涵着道家'贵柔法水'的主张,诠释着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彰显着佛教的'顿悟'智慧,闪现着兵家的'虚实相生'诡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经典与杰出代表。对其文化性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是在人文对话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文化思想。现代武术则力图开创当代武术发展的新局面,积极促进中国体育学的建构与发展。道家以“健身、“形神兼修”、“尊道而贵德”等思想滋养着现代武术的发展。以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现代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现代武术显示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11):30-31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以远。春秋时期,齐人就曾以“隆技击”而闻名天下,并引起兵家的重视。考古发现,汉画像石中有关武术活动,或是与武术相关的杂技之类的题材与内容,均为数不少。此后历朝历代,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隋唐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潍坊民间武术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明清两代,则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道家”思想看我国明、清时期武术文化的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亮  肖焕禹 《体育科研》2004,25(3):24-26
明、清时期,我国武术文化出现了一个繁荣阶段,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大理论支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的特点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阐述这一时期武术文化汲取了道家思想中部分的观点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其对促进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重要观点,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至如今,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促进当代武术文化的现代推广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教学工作,更为繁荣发展武术文化起到推动作用。遵循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注重思想环境和运动环境的创造,确立武术文化观念,增添武术文化情愫,浓厚武术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武术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体育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更为中华武术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凯源 《精武》2013,(17):125-125,12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在对《孙子兵法》之孙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孙子思想对中华武术变革之路的影响与启示,旨在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途径,从而使中华武术健康长远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借鉴孙子思想得出,中华武术的变革需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认识到中华武术的长远发展需以中华武术文化及思想的传播为主体,改变墨守陈规的武术发展想法,进行解放思想,革新、创新发展,运用高科技为中华武术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当今武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为武而舞”的武术套路发展理念。即“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之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而进行审美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将此作为武术套路发展的指导口号,旨在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武搏会的文化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搏会展示了各国在搏击项目上的精彩表现,文章在全球化视野下分析了各国搏击不同的文化内涵、思想和中外搏击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政府、经济各方面对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给政府敲响了警钟,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培养后备人才,来改善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影视武术、竞技武术以及国外武术等都是传播传统武术的一些重要途径,但是在这种欣欣向荣的传播浪潮之中却也存在着制约传统武术长远发展的因素。文章旨在通过揭示这些制约因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促使传统武术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日本地缘相邻,共处东亚,两国交流自古已有,其中武学交流更是从未间断过,日本武道项目众多,且多师从中国,柔道、空手道、相扑、剑道、箭道等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武道在日本国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日本人积极将其武道向世界推广,在国际上已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其中柔道已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中日武学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为武术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世界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眼光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以便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研究。同样,近年来,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尤其受到"外来武术"的冲击,令其发展更为艰难。为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进行研究,结合中国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对比分析,提出"世界武技中国化"的观点。武术发展过程中应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并通过研究与分析外来武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实现世界武技中国化,进而力争达到中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加入锻炼身体的队伍之中.作为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体育运动-武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以体现武术文化内涵的武术礼仪的发展却忽略了.通过从现代武术礼仪的概念、现代武术礼仪的动作进行论述.表明:现代武术礼仪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遵守的具有浓厚民...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传统武术从原始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生,到用于战争的军事武术,到用于民间的表演、竞赛、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就是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过程。文章认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成现在的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所作的导向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少林武术是从原始简单格斗的中国武技到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这一历程的体现。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化佛教的影响和渗透,并最终通过佛教的"悟",把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主旨的佛教,同专门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的少林武术融为一体。"悟"成为少林武术通向化境的必由之路,并载着少林武术逐步走向艺术的天堂,从而具有了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这是少林武术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少林武术能够迎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重要文化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彭翔 《精武》2012,(25):78-78,81
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传统武术发展的多个方面总结了传统武术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于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提高了对武术的认识层面并拓宽了研究视域;传统武术的发展应不同于西方体育的特色,走中国文化特色之路;要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就要培养指定传承人,保护他们成为传统武术文化的燃眉之急;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应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武术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