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表达能性范畴的肯定结构有两种形式,即“V得c”与“能vc”。文章通过对两者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以及与否定式“V不c”的对举等三方面进行考察,归纳出两者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文涛 《文教资料》2010,(18):106-108
"N的V"短语中心语"V"的词性是动词,不存在名物化论者所谓的名物化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V"的词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心理引号"在起作用。通过"心理引号",我们会将动词置于中心语位置的期望实现。"N的V"短语不违背向心结构原则,其中心语"V"的词性识解也不会与现行的动名词的划分规则冲突。  相似文献   

6.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1):62-68
岩帅佤语述补结构分为VC式和V得C式两种语法形式(V表示述语谓词,C表示补语)。岩帅佤语V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或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来充当述语,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象声词以及数量短语。V得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主谓结构来充当补语,另外岩帅佤语存在"复动V得句"形式。VC形式,V与C结合得比较紧密,C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 ;V得C形式中,V与C之间要靠t?m(得)或ti?(地)来连接,C不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所以,V得C的语法距离大于VC的语法距离。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内考察已经淡出语法研究视野的现代汉语语境中的"V+将+C"结构,重点对"将"的意义、结构内部的关系及整体功能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它具有"V着"、"V+了+C"或"V+C"所无法取代的语用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CCL语料库中检索"V不V"结构,借助黄廖本《现代汉语》8大类动词分类,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有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可进入"V不V"结构中,其分布很不均衡;有6类动词性词组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其次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两者共占该结构总数的约4/5。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将"别+V+了"与"别+V"、"V+了"等进行比较,且结合图标观察等方法,对"了""V"以及"别+V+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能性述补结构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将能性述补结构"V不得"和"V不起"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固定化和语法化的发展历程、肯定形式转化的情况、语义关系(相离、相交和重合)等角度对两种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以发现二者在这三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分析了“到家”的句法功能。和典型的形容词相比,“到家”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应归为性状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到家”形式常出现在“V到家”和“A到家”两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同的句法环境中,但二者无论是在句法切分,还是语义特征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两个结构在否定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我们认为种种不对称是由结构中的“V”和“A”各自的词性特点导致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V到家”先于“A到家”产生,二者有先后的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能否式“V得/不C”对句类的选择:能否式“V得/不C”在陈述句中否定式出现频率高于肯定式,在疑问句中则相反;肯定式几乎不用于祈使句.重点考察能否式“V得/不C”与“能/不能VC”在语用上的互换关系:“能VC”表肯定的语气比“V得C”强;“V不C”与“不能VC”表达主观或客观的可能性,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5.
动词重现紧缩句是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在考察“V1也V1P”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结构中后现动词带宾语与带状语、补语的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解释不对称性;分析与结构相关的标记模式及“V1也V1P”结构不对称的显著性。为进一步研究动词重现紧缩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宣城方言里有三种表可能的运作结构“V得C”:“V得倒”、“V得照”、“V得得”。文章对这三种结构的语义、用法分别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并就“V得得”和普通话及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V个VP"结构是否表示程度高的量,意义与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V个VP"结构中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具体可分为动作和方式、目的、时机、原因、受事和结果6类,其中表示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个VP"结构(简称为S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存在着特殊性,是一种主观异态量表达结构,主要包括主观大量和反预期量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周艳丽 《文教资料》2011,(34):37-38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连V是V结构是南京方言中一种常见的重叠结构,其中的动词V应当是单音节、表生命体、可控、可反复进行的动作动词。"连V是V"结构可单独充当句子的状语、谓语、补语等成分;表示的语法意义为动作匆忙或是动作的连续性,时量短,动量多;语用色彩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使用时需注意话语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V+得个+W"结构,文章从"得个"后成分"W"的类型、"得个"后成分"W"的语义指向、"得个"前"V"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