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能源约束视角下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与演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北京市1987年-2007年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在能源消耗总量约束条件下构建了北京市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个时期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通过五个历史时期的优化模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研究表明: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部门;②除1987年外,北京市其他各时期工业调整方向需要降低大部分工业的比重,2002年和2007年则需要适度提高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③通过比较五个时期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得出北京市1997年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2002年则最低,同时数据显示北京市2002年以后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于2002年以前,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仍旧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市制造业2001—2004年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进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可能能够促进外资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外资对于本地产业发展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政府既要看到外资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专利分析为视角,结合碳纤维产业数据并开展典型企业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及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及北京市碳纤维全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碳纤维产业长期被日本和欧美所垄断,我国技术与产品与国外仍然存在代差。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出产学研用合作发展的模式,北京市研发端实力强劲,并涌现出航空航天领域等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对碳纤维发展提出了充足的牵引动力,具备整合国内优质资源的基础条件。根据北京市的资源和优势,以碳纤维为例,构建以高端需求为牵引的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采用2017-2019年数据对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进行分析.北京市对津冀区域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解决"大城市病"仍以疏通非首都功能为主;天津市经济转型与适应环保政策尤为重要;河北省人口基数大,区域内需协同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从产业联动、错位发展角度,北京市可着重发展创新型科研产业,天津市着力发展物流、出口、技术性制造业,河北省发展技术性农业与高质量制造业.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平线图法,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角度,利用北京市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北京市2007年优势产业进行判断,并分析1997—2007年北京优势产业的演变情况.研究显示:1997—2007年间,北京优势产业不断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长为优势产业,而劣势产业主要是资源依赖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北京现代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总量约束和行业竞争约束.现代制造业要立足于首都所具有的教育、科研、人才、基础设施等城市竞争力优势,通过发展来带动整个北京市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之初,北京正由一个重工业城市逐步向适合首都特点的新经济型城市转变.北京经济的发展战略已定位于到21世纪中叶把北京市建设成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其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轻型化的四化经济发展战略都将对北京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行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过渡,制造业面临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产业向轻化产业调整的影响.②产业布局调整.由于都市环境及产业轻型化的要求,一些传统的重污染、重工业制造业企业逐步由北京市迁出,搬入京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财务、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将受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关制造业集群的研究在逐渐丰富.国外学者的集群研究关注经历了"集群、集群创新演化、制造业集群协同进化"的基本过程,研究逐渐细致深入.我国学者主要从制造业集群化趋势与空间表现、某制造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为,对制造业集群的创新研究将成为研究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技工作的重点已经从主要为农业经济服务转向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创新实力,全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背景下,文化产品制造业获得了发展机遇。很多地方都试将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然而,包括乐器生产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制造还存在很多相似的普遍性问题。本文从知识深度的视角,结合国内钢琴制造业案例研究,揭示了国内文化产品制造业相似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需要持续增加各个企业的知识深度,并促进各相关企业之间知识深度的互动转化,实现从低端工业品制造向文化艺术品制造的升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鲁成  成雨  吴菲菲  苗红  娄岩 《情报杂志》2012,31(5):1-6,11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决定了采用产业方面的经济数据很难把握其现状;而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性,决定了从技术角度把握其现状更具有意义。专利是反映产业技术特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数量、专利IPC分布和专利申请人分布等角度分析北京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最后针对SWOT分析提出北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技术创新对吉林省的信息技术制造业和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确定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指标体系,选择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同时建立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然后分析了吉林省十多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速度,并检验了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程度,重点分析了R&D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最后测算了R&D对信息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影响程度,揭示了R&D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程组以北京为例对高技术产业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于行业技术进步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研发投入能够强化行业间产品创新的技术溢出;行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提升对市场技术知识存量溢出的吸收能力;基于行业间的新产品模仿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有显著作用;从行业间关系看,偏基础性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政策制定者需要优化其成长的政策逻辑。产业的"斯芬克斯之谜"说明,政策制定者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企业治理和政府扶持效果存在认识困难。通过对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的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微观企业具备经营决策实体和政府合伙人的双重身份,其技术优势并未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主导力量,而规模扩张有赖于企业内部治理能力导致的融资能力强化和政府扶持下的减税作用。对比以上因素的弹性系数,最后提出优化产业增长的政策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服务平台作为动漫产业集群内的服务角色,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集聚区内从事动漫创意生产、动画制造、衍生品开发等动漫企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存亡。分析我国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存在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背后的原因,在调整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创新模型,并针对服务概念、企业与平台交互、传递系统、服务技术四个维度提出服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区域经济学关于产业疏解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集聚经济和增长极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启示北京做好产业疏解工作,需要找准人口聚集背后的经济规律,积极应对集聚经济带来的极化效应,充分考虑梯度条件推进产业疏解工作,着力破除制约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流动的壁垒,始终保持北京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入率和需求率,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将制造业效率分解为国内增加值效率和进口产品效率,立足于制造业国内增加值效率,分析中美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低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高端制造业增加值效率比中国高。为此,中国应借鉴美国高端产业经验,采取加大高端产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