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游历讲学。先到齐国,其时,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稷下学宫,荀子在其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学宫祭酒。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孟子以后最大的儒者,同时批判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批判地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特别是“齐之以礼”的思想,建立起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著有《荀子》一书。为了实现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荀子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修养等一系列问题。首先,…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制名以指实"的名实思想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名实观做了客观地批判和吸收得出的比较科学的结论。荀子在对名实问题的阐释过程中发展了古代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荀子经济思想源流初探冯郁荀子是战国末年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批判地吸取了先秦诸子的学说,建立了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在我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学者对其思想体系已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硕果累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谨就...  相似文献   

4.
荀子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有很大的声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精华,并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于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以他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较高的综合阶段.  相似文献   

5.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在辨析、批判诸子百家学说的同时,在其哲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善同一"的思想,正式开辟了内容与形式关系研究的新的视角,适应了时代需要,促进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还是先秦“人论”的集大成者。荀子的“人论”即关于人的理论在他的整个思想中是极其丰富和重要的。他的“人论”包括人生观、人的本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其中心问题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他的人生论、阐述他的政治伦理道德主张。荀子的“人论”对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对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总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认识自我、人的问题乃是哲学探究的目标之一,哲学家们要说明宇宙论就必须先说明人生论,论述宇宙论  相似文献   

7.
荀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先秦时代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学者,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给后世以重大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其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有关语言学思想的著作《荀子·正名》篇,在批判地继承先秦诸子“名实之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认知视角,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言理论、词汇学和事-物命名等三方面探究《荀子.正名》在语言研究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1.
荀子思想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在哲学方面,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他反对天命论,反对鬼神迷信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运行的法则,这个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可以通过感官来认识客观世界,而思维对感官来说又更为重要。其次,在社会政治方面,荀子同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为善。荀子非常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了他的“隆礼”和“重法”相结合的政治观。他坚持儒家的“正名”学说,强调尊卑贵贱等级名分的重要性。另外,荀子的经济思想也十分丰富,他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看作财富的根本来源,提出“开源节流”、“强本节用”的主张,他的“省商贾之数”(《富国》),“省工贾、众农夫”(《君道》)的重农抑商思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王霸》)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主张,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在用人问题上,荀子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隆礼重法"与王霸兼用——荀子政治思想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生于礼制社会结构已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烽烟四起的政治现实,荀子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取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人性改造说、“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尚贤任能的政治主张、重民尊君的王霸理念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为内容。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论教师     
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与战国中期的孟子并称为儒家大师。荀子虽属于儒家学派,其实他对以前各种学派的思想都有所批判、继承和发展,成为先泰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宇宙观具有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反对迷信,认为“天行有常”,不能随人的主观愿望而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集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他师承儒家思想,但法家最大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皆为他的学生。他著作颇多,现仅就其教育心理思想进行一些论述。荀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有三:1、形具神生的形神论;2、化性起伪的性恶论;3、人定胜天的有为论。这三论奠定了荀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并使得  相似文献   

15.
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998--239之间。他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大师。他的著作收集在《荀子》一书中。旬子提出了较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当时流行的一种迷信思想,认为一切都是由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上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荀子认为天是客艰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①这就是说自然界(天)有其客艰的规律,不以社会上人事的好坏为转移,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他还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②说明气候的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重要著作《论衡》,不仅对先秦以来儒家的反动哲学观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儒家的反动教育观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儒家学说宗教化神学化,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教育领域里,抛出了所谓“性三品”的反动观点,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胡说什么“圣人”是天生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上等人;“中人”是可以在“圣人”教化下变善的中等人,而“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则是“天生愚蠢”、不堪造就的下等人。这实质上是孔老二的“生而知之”和“上智与下愚不移”反动谬论的翻版。董仲舒鼓吹这套反动教育观的目的,是妄图把知识神化,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反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反动思想体系统治的情况下,王充继承先秦法家荀子、韩非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勇敢的反潮流精神,提出了重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与孔孟和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其反动教育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了先秦法家的进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荀学是综合学,它综合各家各派的学说。荀学也是实学。荀子博大精深,刺取诸说,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对世人的盲从迷信作揭露与批判,敢于离经叛道,不从俗说。荀子讲究事实,他认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从实际出发,此为历代思想家敬仰之所在。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荀子的地位不能低估,笼统地说荀子不及孔子,那是不科学的,孔子有孔子的伟绩,荀子也有荀子的伟绩。  相似文献   

20.
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构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