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惠瑶 《现代情报》2007,27(12):184-186
企业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分析企业信用信息内涵及类型、训析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价值,并对国内外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管晓永 《科研管理》2011,32(5):156-162
受西方"能力决定信用"理论假设的影响,国内企业信用评价相关研究一直围绕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设置及其指标体系的建构而展开。然而尤努斯"穷人银行"的实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大样本调查的结果和浙江商业信用担保的大量实例却证实"能力决定信用"的假设在东方文化国家并不成立,并提示企业家人格品质是决定企业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鉴此,本文基于人品特性与中国价值文化的内在关系,对个人品质与企业信用品质、信用水平的关系及其品质评价表征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仅证实了企业家人格品质与企业信用水平的高度相关性,而且初步揭示了企业信用品质评价表征量的结构及权重。  相似文献   

3.
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信用循环全过程工作质量、效率的鉴定与反省。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度进行衡量,为改善企业信用管理绩效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小微企业特征、小微企业信用特征等方面详细梳理了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分析了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归纳了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对小微企业信用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惠瑶 《现代情报》2008,28(5):207-209
近年来,企业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综观国内外实践,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已成为企业信用约束的前提.针对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机制与共享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优化企业信用资源,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  相似文献   

6.
戴彬 《软科学》2006,20(6):73-75
建立了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依据两组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及其管理状况的调查数据,对企业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及其管理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几点提高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企业信用风险损失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莹 《科技风》2014,(13):237-237
为了实现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有效管理,考虑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发布系统,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及其他相关服务。本文从设计原则,采用关键技术,主要功能模块等方面对企业信用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展开探讨,对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或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信用能力表征量双重相关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晓永 《科研管理》2010,31(2):114-120
摘要:通观国内当前实务操作和理论研究中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矛盾不难发现,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不仅普遍缺乏可靠的依据而且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从而不仅让人对企业信用评价之客观性、科学性产生质疑,而且提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理论--评价指标与企业信用的相关性和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的缺失。鉴此,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探讨了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的上述双重相关性问题,得出目前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或指标体系中信用能力评价常用指标中有一半基于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而完全可相互替代,仅有不足一半的指标与企业信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论;并基于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与企业信用的相关性初步得出各指标的评价权重。  相似文献   

9.
市场营销的成功取决于信用,而企业信用在消费群体中自发传播,极大地影响着市场营销。本文在建立企业信用扩散传播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信用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并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信息化角度对企业信用业务进行了深入分析,参考国务院研究室研究确定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抽象出我国现阶段企业信用业务模型及未来发展比较理想的业务模型;其次根据业务分析给出企业信用信息化项目的总体建设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目标、业务体系结构及系统总体逻辑框架;最后,根据企业信用业务特点及政务和技术并重的思路,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经验,对政府部门应该如何从政务和技术两个角度共同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化项目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供应链保兑仓融资的企业风险收益合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少布  刘洪 《软科学》2009,23(10):118-122
作为典型的供应链融资服务保兑仓融资业务,可以使参与企业获得很好的收益。企业努力水平的高低以及信用程度的大小决定保兑仓业务的收益状态,如果使合约企业在保兑仓业务中共赢,必须以参与企业一定的努力水平和信用程度作为先决条件。结果表明,企业努力水平和信用程度与企业收益幅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努力水平和信用程度将会导致企业不同的收益落差,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盛亚  陶锐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4-807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信息缺失与信息不对称、云信用评价模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式存在信息分散、数据来源单一、服务对象单一的不足。构建基于开放、共享、平等、效率的云创新理念,整合多样化海量信息,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支撑下,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各类信用模块资源整合的云信用评价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缺失问题,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提高行业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抵押条款在信贷合约中的经济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假定抵押资源不受限制以及利率可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分贷后的信息对称和贷后的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研究了存在抵押条件时的银企最优契约。无论贷后信息是否对称,在竞争型市场结构中都可以利用抵押条件和利率设计不同的契约组合,实现低风险借款企业与高风险借款企业的分离均衡,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利用一定的契约组合迫使高风险借款企业放弃借款。甄别机制与一般的筛选机制相比,无论贷后信息是否对称,也无论是何种市场结构,甄别机制都可以实现银企更大的总收益。  相似文献   

15.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及中介机构等各类机构构成的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是这个系统的统一框架体系的主要内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各要素要形成联动,有效地促进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技术诚信及生产力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应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运行、政策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等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诚信融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家明 《大众科技》2013,(3):165-167,67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能真实反映经营活动的情况,误导信息相关利益者和使用者,而且极大损害企业的诚信,严重影响到企业融资筹资。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只有落实负责人会计责任、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加大外部监督、严格执法,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创新,才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企业诚信和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由于误导投资者、推高的衍生品泡沫和加快了危机的扩散,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监管的放松、垄断的市场结构、膨胀的败德行为、不当的评级方法是导致信用评级失范的深层次原因。为了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绩效,应采取加强监管、完善评级收费制度等有效措施来治理。  相似文献   

18.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无论是站在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来说,信用体系建设都势在必行。从微观方面,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困扰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通过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中小(微)企业难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研究以湖南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例,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创新进行了探索,分析了生物产业基地目前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和建设架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99-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从企业RD支出与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政府RD资助与金融信贷的知识生产效果。研究发现,不论是在促进企业RD支出还是创新产出方面,政府RD资助都比金融信贷更有效;同时,二者的知识生产效果与企业规模、产权结构显著相关,企业规模对政府RD资助与金融信贷的知识生产效果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产权结构对二者的知识生产效果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