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体育课的三项基本任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粉碎“四人帮”后,体育界的学术讨论十分活跃,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关于体育课任务的讨论,逐渐深入。到目前为止关于体育课任务的讨论,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见解:第一,认为体育课应以身体锻炼为主,体育教学内容宜少宜简,不主张用竞技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教材;第二,认为体育课主要的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身体自然地就会得到锻炼;第三,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教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或称结合起来)。另外还有  相似文献   

2.
<正> 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本文主要指体育实践课)具有一般文化课的特点,即有固定的教师、固定的班组与固定的课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计划地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这些方面来看,体育课确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体育课又有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特点,它要求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通过教学和专门安排的一些身体练习,以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从上述意义上来讲,体育课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不少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是有道理的,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徒手体操作为各个体育项目的准备活动和辅助练习在体育课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体育课准备活动采用徒手体操完成,可使身体各关节得到充分活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使机体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作用,其目的是提高锻炼效果。学习和掌握好体育课的基本内容,对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发展基本体操、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都有很大意义。因此,提高体育课徒手体操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解决的一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提高体育课徒手体操教学质量,提…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怪圈,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太格式化,形式太僵化密切相关。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也要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教学现状对学生增强体质的弊端;确立体育是“针对身体的教育”、明确体育的本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比较身体教育与运动教学的差异,坚信运动教学向身体教育转化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天天练”对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作用本刊通讯员胡东旭为了使中小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方面切实符合“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一方面抓好体育课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些...  相似文献   

8.
<正>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然而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中总会发生伤害事故,如何正确处理学校体育的安全问题,减少、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份。其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总体而言,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放在“发展三基”上。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教学形式还是苏联五十年代那种传统传习教学模式。满足于近期效益,把学生在校体育课期间体质的增强,某些运动项目技术的提高,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也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体育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查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成人高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变化进行研究,寻找其变化的根源。通过比较,发现两类学校的学生由于体育教学要求和体育锻炼时间长短的不同,导致成人高校学生的体质比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差很多。为此,建议各成人高校要像普通高校那样,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增加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丰富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11.
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育人为根本,以育体为己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有的同志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把“育体”片面地理解为“培养身体”或“增强体质”,这就把学校体育混同于群众体育了。其实,“育体”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含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身体培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包含对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尽管完成得并不理想,但自1952年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反映体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学生体质状况的两项基本内容,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对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的研究,在总结和改进体育教学、推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我省目前情况看,对大学及中小学学生体质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但对中专学生体质的研究尚且缺乏。1989年,我们对我省  相似文献   

13.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内外参加的体育课以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由于时数有限,必须与课外体育活动互相配合,形成学校体育的完整体系,才能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又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空间广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能多方面地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当今在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来增强民族体质是非常重视的。因此,体质研究工作目前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在1979、1985相继进行了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评价了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 日本的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运动队训练、体育节活动及一些身体娱乐活动。从日本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来看,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不少学者都十分强调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意志等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在体育课上,他们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尽量使课的内容具用趣味性。例如,体操与现代音乐的组合,专为女学生开设的“表现”课,不仅有现代舞蹈的内容,还包括日本传统舞蹈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水平,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是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应以实践课为主,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锻炼。教育部规定,每学期要保证有十六至十八周(三十二至三十六节)体育课教学时间。由于我省雨水多,目前中、小学普遍缺乏室内体育活动设施,遇上雨天,体育课就无法落实,这不但影响体育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且学生体育锻炼少了,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很不利。为此,现对雨天要上好体育课提出如下几点意见,望参照执行。一、雨天的体育课,不得利用搞体育教学内容以外的活动。如需调课一定要补回。二、学校体育科组,要把上好雨天体育课纳入学年和学期计划,并研究在课室上雨天体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科学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即身体教育。现代科学体育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研究如何使人体发展得更加完美。所以,作为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也只有随着我国体育科学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化的程度,完成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单一过程,也是启迪发展思维的过程。体育课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全面回顾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学校体育教学必须突破体育课等于运动教学的观念,真正做到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运动负荷价值阚理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课的不同内容合理选择课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