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世灯相识于"文革"后期,那时我在福建日报当编辑,他在沙县报道组工作.他经常到报社来送稿,一来二往,我们便熟悉了.他在大学里是读生物的,搞新闻报道是改行,但他干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福建日报曾用整版篇幅发表过他采写的通讯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热情,勤奋好学.这几乎也是报社和他接触过的同事共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当我编辑完这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奖人物的时候,己是深夜5点多了,窗外早已没有了万家灯火,惟有我静坐在电脑旁浮想连翩……这是我当驻外记者以来第一次面对60位人物的同时报道。这之前,当我为新年的第一期杂志能否一次拿出这么多版面而担心的时候,我听到电话里北京那端传来肯定的声音,那时,我是怎样地惊喜以至于狂喜!于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夜,身居异乡的我,便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周身。  相似文献   

3.
《知识窗》2011,(5):33-33
在高中以前,对阿岳的印象只有两首歌——《爱之初体验》和《受我别走》。其实可以说,那时的我几乎是不认识他的。  相似文献   

4.
李相和 《科教文汇》2013,(12):2+137-140
我与发林相识于25年前。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小毛孩,因为共同的爱好,参加了马腾举先生办的美术班。马先生的美术班在八、九十年代的庄河是非常火的,马先生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上美术院校。这里也成了众多家长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马先生的美术班,从而走出大山,出人头地。那时到马先生的美术班来学习美术的学员特别多,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多达几十人。在这人来人往、出出进进的众人之中,我认识了发林。那时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快言快语,幽默风趣。发林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在多年的绘画学习过程中,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为这事他常常被  相似文献   

5.
我那时在一所大学门口的银行做职员,一个很帅的大男孩天天都到我这里存钱,他一次只存5元钱,而且每天下午都会过来,好像每天存钱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时间长了,我知道这个男孩是这所大学的大二学生。有一次,我实在禁不住好奇,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完全可以一个月存150元的。  相似文献   

6.
罗光太 《知识窗》2013,(2):60-60
杨安民是我的初中同学。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他在班上默默无闻.就像“隐形人”一样.明明在眼前.也会让人熟视无睹。同学两年.我都没有和他说过几句话。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们同桌了三个月时间.我不喜欢他.也看不起他.觉得他笨。那时面对呼啸而来的中考.大家都争分夺秒.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相似文献   

7.
刘亚华 《知识窗》2013,(21):9-9
母亲在她21岁那年生下我,比母亲还小两岁的父亲,顺理成章升级成小爸爸。那时,他在村里谋得一份工作,做会计,他对工作倒是上心,早出晚归,对我的到来却感到惊慌失措。他从来不让我碰他的账本,每每我哭闹时,他也只是以巴掌相待,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哄劝。记忆里,我很少和父亲亲近。  相似文献   

8.
我和老科协     
我对于老科协的印象,始于10多年前,那时我正在扬子石化塑料厂主持工作。我在阅读《扬子晚报》时,偶尔读到有关扬子石化公司老科协的一则报道,没想到10多年后,我竟然那么近距离的走进它。  相似文献   

9.
我和老科协     
我对于老科协的印象,始于10多年前,那时我正在扬子石化塑料厂主持工作。我在阅读《扬子晚报》时,偶尔读到有关扬子石化公司老科协的一则报道,没想到10多年后,我竟然那么近距离的走进它。  相似文献   

10.
十几年前,我在一家小公司打工。办公室只有两个人。老板学过数学。有一天他跟我谈起无限,说是费了很大的力也弄不清楚。某一天,他吸了毒,就突然明白了无限。他说,那时无限就在他手中,任他尽情地摆弄。我自己对无限也是充满了敬意,甚至认为西方对无限的处理是与我们文化的分水岭。咱们对无限的描述也就是“万”:普适的Gravity被称作“万有引力”。  相似文献   

11.
失足,无助     
我是一名初三的女生,学习压力很大。在初二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很疲惫。当时我就和我们班上的一名体育生开始了恋爱。那时我们曾许下许多要相守一生的诺言。他也对我很好。在这个暑假,我们一起到外地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出生之前在妈妈腹中还是个胎儿。那时他会有记忆吗?据6月5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最近,日本横滨市妇产科的池川明医生以婴幼儿为对象做了一次跟踪调查,发现有1/3的孩子回答“有记忆”,他们大多数都较详细地描述了胎内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母婴之间就胎内的事情聊天将有助于加深亲子感情。  相似文献   

13.
我真的累了     
正我现在上初一,我喜欢上我们学校的一位初三男生。在闺蜜的鼓励下,我跟他表白了,他也同意了。刚开始,我们很快乐,尽管不敢和彼此说话,但我们都心系彼此。慢慢的,一个学期过去了,放寒假后,我回老家过年了。在家里的那段时间,在家长的种种施压下,我终于坚持不住了,我跟他提出了分手。他一直问我为什么,试图挽回,可我那时心里真的很  相似文献   

14.
忘不了     
<正>当你想握住他的手时,他已经离你远去。翻开记载我童年生活的影集,朋友们或许会将目光集中在那个纯真可爱、满脸溢满着幸福的小脸上。那时的我真的很幸福。但是朋友们,请你们千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末,我有一段时间在巴黎。在地铁里消磨时间是我每天的“公干”。那遍布在站台上、车厢里的商业广告着实使我长了一些见识,却并没有掏走我口袋里多少法郎。那时恰逢法国近代文化名人马尔罗逝世20周年,为了纪念他,法国政府不惜工本,在地铁车厢里到处都挂上他的语录。默念语录成为地铁里的一种消遣,几天下来竟能背诵一些。比如:“Ce  相似文献   

16.
施建石 《科教文汇》2005,(6):i030-i031
我少儿时生活在“广阔天地”,那时十分羡慕城里“吃公家饭”的。1977年恢复高考我是首批考上的,很为跳出了“农门”吃上了不虞生老病死的国家俸禄而欣喜。说来惭愧,先在县文教、组织部门后到市政府机关工作,拿了近20年从国库发出的薪水,总以为是国家的,竟未细想、竟还不知国家这钱实际是来自纳税人的。那时,税的概念、意识的确不强。  相似文献   

17.
周德钿 《科教文汇》2012,(28):F0002-F0002,F0003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认识吴宪鸿同志了。那时我接手主编《歙县文艺》.他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常给我们投稿,我还去过他们学校看过他。后来他调城里工作,我们见面机会就多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报告文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深夜追夫》(1984年第3期《歙县文艺》)和《文革趣事录》(1989年第1期《歙县文艺》),我觉得他写的小说很有点感觉。发过他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鞋匠补缀丹青梦》(1997年1、2期合刊《歙县文艺》)。还发过一些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杰出的昆虫学家、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了。在他辞世前约十天,我突然接到蒲教授的保姆琼姨打来电话,说蒲教授病在中山医二院留医,曾谈到想见我。琼姨一句话,令我心急如焚。适值夜晚,我不便走动。第二天我才到医院看他,那时他精神还较清醒。他既简略地谈了几句病情,又问及我的情况。我怕影响他的精神,只安慰他几句,以为他的病一定会医好的。想不到这一次见面,他便离开我们而远走了。我接到噩耗,确实令我悲痛彻心!其夫人利翠英教授又重病在身,使我心理难过不堪!  相似文献   

19.
北大确实需要改革。我是1978年初进北大的(七七级)。没进北大以前,有关北大的一切都显得很神圣。但进北大不久,我和同学们就认识到北大在很大程度上徒有其名.非改革不可。我上北大前曾在武汉一所三流中学教过五年书。不客气地说,那时北大一些教员的水平还比不上我在那所中学的同事。即使是一些名气很大的教授,接触下来便发现实际水平也很让人失望。北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教员不是什么一级、二级教授,而是三位普通教员,一位教党史,一位教法制史,一位教世界地理。那时,我和一些同学就担心,北大再不改革,不淘汰那些滥竽充数的人,  相似文献   

20.
早在10年前,我代表学校去东胜市洽谈技术服务,才知道羊绒衫和“鄂尔多斯”。后来,我在内蒙投资办寻呼台,闲暇之余,读报纸,看电视,好像主题都离不开品牌战略。政府抓,舆论噪,甚是热闹。那时的“鄂尔多斯”已经在国际市场声名鹊起,“仕奇”西服日渐走强,而在国内却少有所闻。那时的我,印象中的内蒙似乎只有草原的毛线、包头的钢铁、卓资山的水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