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陈聪  伍剑云 《文化学刊》2023,(10):170-173
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行为是某种形式的“折射”或者“改写”,改写即操纵,翻译的改写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手段。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是影响“改写”过程的重要因素。以上三要素的提出以及三者与改写关系的阐述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也标志着翻译学研究中“操纵学派”的形成,实现了翻译研究从文本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作品《飞鸟集》有诸多汉语译本,其中以郑振铎译本最为经典,冯唐译本最具特色。本文基于语用顺应理论,探究两个译本在诗学要素处理方面的差异和译者顺应意识突显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郑振铎顺应意识程度较高,其译本在语义表达、结构转化、意象处理、意境传递等方面的顺应很适切,同时予以相应的语境补缺;而冯唐顺应意识程度较低,个人风格过于突显,未能较好地顺应原作和读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地进行动态顺应选择才可能实现诗歌文本最大限度的语用功能等效,进而彰显并有效传播经典文学语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既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同时还是异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日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具体译文进行分析,基于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提出的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概念,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发行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外译本的关注多聚焦在传统翻译学领域中,总结翻译策略,评析翻译结果。笔者打破常规,尝试用译介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德译本中的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以及影响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彰显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中国文学外文译本对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托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从符号层面、英雄层面、仪式层面及价值观层面分析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出社会环境、赞助人与译者主体性对建构中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译者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翻译不断发展,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此时译者应主动适应该翻译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技巧、方法来实现目标语和原语之间的多维度适应选择,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并且涌现出较多译本。该文以乔治高和邓若虚的两份年代相距较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试探讨不同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对译本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大众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翻译批评正是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维度结合的方式,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对《一件小事》这部出自鲁迅笔下的经典小说的三个译本进行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12.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与奥地利—以色列犹太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不约而同地选译了《聊斋志异》,这两位身份迥异的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翻译《聊斋志异》上彰显出来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范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其背后潜藏的翻译动机和旨趣有着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个译本"和而不同",对后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成为所在语言世界的经典译本。  相似文献   

13.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相似文献   

14.
《易经》翻译现象之复杂罕见于其它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其英译文本之批评需解决原文解读历来复杂多歧、批评标准设定困难等问题,因而殊非易事。针对这些困难和复杂问题,《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首先将译本在理论上区分为以传解经的《易经》英译和经传分离的《易经》英译两个系统,前者的学理基础在传统易学,后者则在近代以来对经文的原生态研究。对于两个系统中某个译本的翻译批评,可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然后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它先秦典籍译本的批评也可采用各以描述性和规定性批评为主的两轮程序,以较全面、客观地对译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三回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较为全景地呈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场亮相。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认可度较高,但关于两译本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该文从语篇结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3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译本都充分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尽可能再现了原作语篇交际价值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堪称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译作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根据语料库检索工具自建《夏洛的网》汉译语料库,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基本宏观语言层面对康馨和任溶溶两译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儿童文学翻译视角对比两译本的翻译风格,希望借此加强读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度,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邦斯尔神父译《红楼梦》是该书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译本的底本一直没有查明。本文通过对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和该译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证明译本的底本为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古本红楼梦》,而《古本红楼梦》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重排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且底本中的错误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二十四诗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被海内外中国文论研究者所青睐。本文在梳理《二十四诗品》英译史料的基础上,择取有代表性的四个英文全译本:翟理斯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宇文所安译本、王宏印译本,从诗题、诗文、诗风三方面对其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研究,进而考察得出《二十四诗品》英译的历时嬗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单一理解到整体解读的思维转变,从简单译介到详尽注译的阐释演变,从诗歌译本到诗论译本的译介嬗变。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语》中核心术语的阐释与翻译的规范化,一直是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义"为例,从专业性、单义性和理据性三个方面,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义"的翻译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兼顾"义"的术语属性,以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