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产生一些教师可以预见或无法预见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些数学教师却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防错、避错,尤其是在许多公开课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设的答案或观点常常被教师漠视。当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时,要么以一个“错”字了之,要么一带而过,用优生的学习成果掩盖其他学生的错。还有些经验不够丰富的老师被意外的错误搞得乱了方寸.赶紧提示或暗示.甚至将正确答案写出。  相似文献   

2.
1.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教师都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解作了一些预防,但在批阅中还会经常碰到错解.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数学作业总是错误百出.教师一般是让其他学生进行更正,或者让做错的同学把答案说一遍或者做一遍,草率收场.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不够,或是视而不见,将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再重复一遍,或是归于学生自己没有认真听、好好学,甚或归罪于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智力)问题等等。这种简单的、武断的做法无益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无益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郑毓信教授曾十分强调,  相似文献   

4.
与解常规数学问题上“令人赞誉”的表现相比,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上的表现一直欠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应用问题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的薄弱环节.通常的情况是,教师的主导风格是告诉学生解决应用题应该遵循的规则与程序,然后学生一遍遍地进行练习.教师只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算,而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量的意义,学生也只关心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教学中的问题必须通过教学来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况下,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大多是统一形式、统一答案的,学生交来后得到的评价要么是对,要么是错。在大红的√和×之中,看不到学生学习的喜怒哀乐,看不  相似文献   

6.
正1.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教师都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解作了一些预防,但在批阅中还会经常碰到错解.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数学作业总是错误百出.教师一般是让其他学生进行更正,或者让做错的同学把答案说一遍或者做一遍,草率收场.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一种发生学生身边,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  相似文献   

7.
李仕魁 《贵州教育》2011,(12):45-47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解题。为了应对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得在课余之外将近几年的高考题、各省市的模拟题认真地做一遍,免得碰上自己也无法懈答的尴尬。可是,教师解题与学生解题有何区别?是否要像一般的学生那样将答案求解出来就完了?是否是像优秀的学生那样解题之后还要总结题目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并作出一定的问题变式?  相似文献   

8.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一步.一旦审题环节出现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被扰乱,最终难以解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研究培养初中生审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文章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教学应秉承的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综合实际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数学例题、讲解审题方法、创新审题教学模式、组织多元练习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审题思维,希望为提升初中数学审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之路上,会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掘其中的魅力,无法自主地探寻数学的奥秘.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教师要美化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美感.以数学美感为基础进行课堂引导与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欣赏、探究的兴趣,增强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教师有必要将美学课堂引入数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应用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数学文化传播,增强素质教育内涵,实现数学文化育人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数学文化美感课堂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某个知识点反复讲了很多遍,学生依然不懂,或者仅是一知半解.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学的作用日渐凸显,一方面,高新科技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探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是数学新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它是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纳入学习活动过程之中,并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调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检查.正确建构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必须明确过程评价的意义、类型、内容、评价方法和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学生题目做错了,通常是看看别人是怎样做,或看看标准答案,然后将答案更正就算解决问题了.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管是作业中的问题,还是测验中的问题,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改正,不会很自觉地去看看错题的问题在哪,为什么错,怎样做才能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改错习惯.这也就出现了有些问题考过一遍义一遍,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还是出错的现象.像这种不断地重复错误的现象,就是因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好地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越学越吃力的现象.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整理错题,让学生从初一开始做,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错题来帮助自己完善数学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学“错题本”.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中的运算能力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题目,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找出数学答案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以数学运算的方法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以数学运算的方法检验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时,发现很多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都不佳,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不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学生缺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计算的方法也是具体的.比如小学生做过的数学题,通常得出的是一个具体数字的答案,小学生学习的几何知识主要是认识几何的基本特征、小学生学习的座标主要也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座标计算.然而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则需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抽象的概念,要求学生能掌握方程、几何、坐标的概念,并将他们融合起来,掌握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然而很多学生在解析数学题时,没有数形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潘晓花 《学子》2013,(10):45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题目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非常差。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数学教学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数学的解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又例题,习题又习题",老师目中无人,目中无学生",解后并没有引领学生有效的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数学学习的表层——"死做题",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15.
邱修庆 《广西教育》2006,(1B):71-71
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条件去探索结果。一邑得到结论,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连平常所进行检测的数学试卷,也喜欢安排选择题只给出要么唯一正确答案。要么只有一个错误的单一选项的选择题。长此以律。容易给学生一个误导,学生始终都在认为“数学问题的结论和做法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就根深蒂固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去探求,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如下列举的两例:  相似文献   

16.
杜威说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参与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如果有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数学的思维之花才能遍地开.教师在自己钟爱的数学课堂上,如果能适时的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学生就会自然的流露出对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愿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互动,不仅要求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而且也要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思考,听其言、观其行、思其想.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思考,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捕捉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认知想法,才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后续的教学内容还没有教,学生就能够说出答案,教师对此常常感觉尴尬,置若罔闻,不愿学生说下去.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澄清他们的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呢?  相似文献   

18.
李艳芳 《广东教育》2004,(10):48-48
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甫入学教师就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插图人手,到公式,到数学语言表达,一步步地悉心指点,培养他们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教师不断地提出要求和进行深层次的指点,他们阅读的能力会逐步增强。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形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大有裨益,甚至终身受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洋思”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洋思”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过程都是学生在学,教师出示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从书中找答案、找方法,做近似例题,这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活生生的生命。学生要由幕后到台前.要由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变成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