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99-104,110
具有神性性质的黛玉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指向了"献祭的替罪羊"这一人类文化原型.这种价值,通过黛玉之死而得彰显;黛玉之死,是一个神话,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仪式.黛玉原型是植物精与替罪羊的合一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黛玉之死与"送走死亡"民俗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作者之死"为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于20世纪提出的文论观点。一方面,它的提出与现代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社会。由于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不同,东西方关于"作者之死"的观点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各自的特色。同时,"作者之死"这样的一个论题,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这既是我们探究的方向也是我们反思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寒塘渡鹤影     
[边边插嘴]王黎冰,是个很有想法的同学,他写了很多文章,得过很多荣誉奖项。他读了《红楼梦》,写下了四五千字的随笔,很见笔功。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颇有学术见地地指出,黛玉的死是沉湖而不是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那样死于病榻之上,于是就精心构思出了下面这一出"黛玉之死"——  相似文献   

6.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在一些文稿中已然指出过,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嗥清波,寒塘冷月之地.持不同意见的研论者,大致提出两点:一是黛玉乃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不是自沉而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  相似文献   

8.
《金粉世家》一经成书,便被人们誉为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设置和《红楼梦》的人物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冷清秋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就比较相似。很多读者都为黛玉夭折而遗憾。本文通过比较冷清秋和林黛玉的结局,论证了黛玉之死是黛玉的最好结局。  相似文献   

9.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0.
《打进匪窟》的戏曲教学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小说对比,让学生感知戏曲剧本的表达特点;通过阅读和补写剧本,让学生感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通过"念一言唱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这样,使戏曲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11.
<正>1."看":观看视频图片,体会地理之美。教学《新疆》时播放新疆歌舞民俗和特色瓜果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疆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无限魅力,体验大漠的荒凉与富饶,感悟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顽强和对生命的执着。"看"既动眼又动脑,既愉悦了感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美丽。2."听":聆听戏曲音乐,体会地理之真。教学《南方和北方地区》,让学生听戏剧和歌曲猜是南方、北方。播放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豫剧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伟大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在作品的关键情节--黛玉之死中说的三句重要的话,是黛玉之死心解的绝好突破点,由此揭示出黛玉身上的崇高的力量所高扬的刚性之美,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黛玉死因,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当我们分析"怡红细事",还原怡红院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到,真正让黛玉愁肠百结的泪水流尽而死的根本因素有三:一是贾府的畸形性文化;一是"情情"遭遇"情不情"的尴尬;一是袭人对宝玉爱的分享而形成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黛玉死因,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当我们分析"怡红细事",还原怡红院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到,真正让黛玉愁肠百结的泪水流尽而死的根本因素有三:一是贾府的畸形性文化;一是"情情"遭遇"情不情"的尴尬;一是袭人对宝玉爱的分享而形成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声乐演唱系统当中,戏曲唱法是中国传统唱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法,它集中国历史歌唱方法之大成,又经过了宋元明清历代的锤炼,因而形成了既符合于自身审美特征又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艺术范式,其许多训练方法是值得声乐界所关注的。文章以民族声乐戏曲唱法为题,试图窥探出戏曲唱法的训练规律,为民族声乐教学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隐藏着静态文化"生——死"二元对立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转换中既包含了人类繁衍生息生命延续之"生、死"转换,也包含了人类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之"生、死"的转换。赣南客家乡村治理结构形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信仰——仪式""权力——文化""礼仪——道德""观念——价值"的动态结构方式,这种动态的文化治理结构功能关系,对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赣南客家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乡土文化资源。同时,乡村民俗体育也因此在长期的动态演变中得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高涨与古典戏曲之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在北宋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的特定条件下趋向成熟,并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的全面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宋金都城开封堪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本文从开封在宋金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出发,围绕汴京坊市合一城市格局的形成所促成的瓦舍商业文化的繁盛,论证了宋金杂剧进入古典戏曲成熟形态的诸多原因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