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最早源于宋代,经历了元、明、清而逐渐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存在于民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花鼓灯健身舞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花鼓灯艺术形式,在社会广为流传,如何借助花鼓灯健身舞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论文的讨论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安徽花鼓灯舞蹈是淮河文化的民间艺术种类,具有开放性、节奏性、韵味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问题展开研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利用充足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学生的艺术水平与思政水平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创新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内涵、重视课程思政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融合原则,以及提升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四项措施,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设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策略,为传承安徽花鼓灯舞蹈、弘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花鼓灯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录像解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分析花鼓灯的特质入手,在阐述影响花鼓灯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思考,期望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花鼓灯健身舞是在民间传统艺术花鼓灯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种健身舞,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本文在研究分析了花鼓灯健身舞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开展花鼓灯健身舞运动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何冰 《黑河学院学报》2023,(12):175-177+184
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舞蹈是通过模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将当地人民群众的劳动过程、生活状态等内容融入到舞蹈动作中,从而表达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花鼓灯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花鼓灯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肢体语言,精湛的表演技巧等,在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淮河流域花鼓灯舞蹈的审美特点、形态演变、传承策略事关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图像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分析了花鼓灯艺术在文化、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及社会等6个层面的教育价值,认为:花鼓灯具有健体、健心、健美的价值,符合体育教育本真;花鼓灯在安徽省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且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应该走进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体育课堂中;花鼓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安徽省各高校领导重视花鼓灯师资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筛选并简化花鼓灯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9.
凤台"陈派"花鼓灯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花鼓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个人、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探讨"陈派"花鼓灯艺术在历史上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对其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9,(4):54-57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这样一个代表中国农耕文明主体形象的体育文化艺术,不仅是安徽花鼓灯本身的需要,更是对民俗体育的保护。本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在民俗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花鼓灯文化的现状及生存环境,探索安徽花鼓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1.
花鼓灯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样一个重要舞种进行探讨,无疑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等多种原因,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我国花鼓灯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寂寞而艰苦的工作,也是一项有着重大社会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浙西南民间灯舞的活态现状及传承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西南民间灯舞是浙西南民间百花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对浙西南民间灯舞艺术风格特点的梳理及现状研究,揭示浙西南民间灯舞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正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机,进一步阐述了传承浙西南民间灯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襄阳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腔等。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海安花鼓有着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海安花鼓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沿海一带农民质朴、爽朗、强悍的性格,赋予海安花鼓朴实,刚健、活泼诙谐、热烈奔放的基本风格。“海安花鼓”在舞蹈音乐上,既强化了“海安花鼓”地方性的主题音乐旋律,又吸纳了江苏民歌代表作的音调,整体上凸显女子柔情花鼓的清秀与甜美。“海安花鼓”2008年3月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苍溪灯戏是源于苍溪,流行在川北、陕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与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子子灯、架架灯、传统灯戏与新编灯戏并存三个发展时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苍溪灯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寄寓了老百姓的意志与愿望,凸现着苍溪平民百姓特有的性格与情感。苍溪灯戏诙谐风趣、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茶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祭祀、娱神形式,是从花灯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在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分离出来,演化为一种寓物抒情、制作艺术、营造氛围等相对独立的民间娱乐文化活动。在乌江流域黔东北石阡县,茶灯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发展,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髓。  相似文献   

17.
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8.
举世闻名的龙岩“采茶灯”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追溯了它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由“采茶舞”发展为“采茶灯”的劳动生活依据,发掘“采茶灯”的生活内涵,提出了传承总结发扬光大“采茶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花灯是我国重要民间剧种之一,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又是花灯的繁衍地,玉溪花灯是云南花灯的一个重要支派,在云南花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玉溪花灯的发展现状及其改革路径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为以玉溪花灯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当前玉溪花灯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舞台花灯艺术与民俗花灯的分离,实现两者的结合是促进玉溪花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西兴灯笼是杭州市滨江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西兴灯笼不仅是生活日用品,也是艺术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却随着传统灯笼业的消衷而被人遗忘。因此,保护西兴灯笼所蕴含的灯笼文化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