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在服刑期问,因出现了不宜在监所内服刑的法定事由,而山刑罚执行机关或法院批准(决定)该罪犯暂时在监所以外执行刑罚。目前,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司法人员包括检察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出现偏差。建议将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改革为刑罚暂停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法》第 6 4条的规定把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限制在了对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上 ,这与我国宪法、检察院组织法规定的检察机关职责是不符的 ,还应构建和完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方式、扩大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羁押制度存在司法机关执法观念落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不完善、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切实保障被羁押人员的人身权利,司法机关应树立正确羁押理念,建立以检察机关监所为主导,侦查监督、公诉部门辅助配合的羁押审查机制,并明确检察机关内部承担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能部门和相应的职责,同时,强化救济措施和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4.
【案情简介】:吴某某,A 市人,居住该市××路××号。1999年9月因涉嫌贪污被A 市人民检察院监视居住,被押羁在该市某招待所。经过侦查、起诉,该市某区人民法院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一年。进入执行阶段,吴某又提出判决生效前被监视居住羁押6个月,应当折抵刑期。但其请求被驳回,理由是监视居住折抵刑期没有法律依据,不能折抵刑期。【问题】:1.能否以“指定居住”羁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2.被告人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区矫正是与监狱执行刑罚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方式,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5扩大试点、2009年全面试行。通过这些年试点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覆盖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如何有效组织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特指其在刑事司法中执行法律的活动,在公安机关刑事执法实践中,存在滥用刑事执法权的现象,我国现行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监督机制主要通过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和检察机关外部监督的方式实现,但现行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由于监督不力出现的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刑事执法质量,必须进行观念的转变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完善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审前羁押是拘留和逮捕措施的自然延续,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生效前被剥夺自由的状态。审前羁押并不是我国法律上的概念,而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称谓。国际人权法基于保障人权的原则,对审前羁押的条件、程序、救济措施等提供了相应的标准,值得我国充分借鉴吸收。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强制措施一章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在细化逮捕条件、防止刑讯逼供等方面值得肯定,而在司法救济、明确审前羁押期限、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罪犯对监狱的狱政管理行为行使诉权往往被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诉权在实践中没有保障。监狱与罪犯之间的纠纷无疑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排除在民事诉讼范围之外理所当然。而法院将狱政管理排除在行政诉讼之外,理由是监狱的刑罚执行权属于单纯的司法权范畴,不应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则不妥当。笔者从监狱行刑权的性质分析入手,通过分析监狱行刑权是刑事行政管理活动,权力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来论证狱政管理行为的行政权特征,之后分析了狱政管理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并分析了现行法律框架内将狱政管理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行性,以期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减刑制度在稳定监管秩序,激励罪犯悔过自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当前的减刑制度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减刑程序方面,人们往往重视检察院、法院、刑罚执行机关的作用,而忽视律师在减刑程序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这对被减刑的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极其不利。因此,有必要从律师介入减刑程序这一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按照检察机关的决定在执行逮捕的过程中,误将无辜的相对人当作犯罪嫌疑人予以抓捕,在此情形下相对人是否可以对警察实行正当防卫呢?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被抓捕的无辜的相对人是否可以正当防卫存有争议,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保障人权,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什么是正当防卫以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其次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认定及对不法侵害行为中的强度的界定;再就是论述警察的具体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合法;最后从人权保障与国家权威冲突的角度分析哪种利益应当优先受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审判实践中,法官有时会遇到某些专业性的问题,这些专业性问题是法官们所不熟悉的,需要借助于掌握特定知识的专业人士才能形成对事实甚至法律的进行认定。在美国,这些专业人士被称为“法院之友”,他们广泛参与司法活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法官更深刻地理解案件,协助法官形成相对公正的判决。  相似文献   

12.
日本诉因制度(Count)产生于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化过程中,根源于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的诉因制度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还属尚未开发的领域。诉因制度对由检察官设定及变更审判对象(诉因)的权限予以广泛认可,检察官所进行的诉因变更,只要在不妨害公诉事实同一性的限度内,原则上就会被允许。这样,不仅法院的审判权限及义务被限定在诉因事实内,而且诉因对被告人也起到了防御告知的作用。通过研究诉因制度,可以明了起诉的效力、审判的范围及我国目前争执较大的法官是否有权改变罪名等诸多理论及实践上都不十分清晰的问题,同时,这一制度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整检、法关系,保持检察机关公诉的稳定性以及防止司法权的滥用都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污染民事诉讼的案件逐渐增多,传统诉讼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日益显露,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薄弱使得受害人陷入了困境。存在当事人进行环境诉讼难、得到胜诉判决与胜诉后执行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有我国环境诉讼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干预、法官素质不适应、律师素质不适应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国完善环境诉讼机制、扩大被诉对象、明确污染赔偿体制等。为切实保护受害人的权利,文章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环境法治正处于全面转型和创新推进的新时期,环境执法不力被公认为是影响环境治理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当下极具典型意义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横向府际关系中因权力配置和利益博弈带来的环保职能“局部空转”以及地方政府对执行法律与施行政策之间互动关系的理念偏差是造成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新形势下公众环境监督缺失向监督实效不足的衍化以及被“掣肘”的体制内监督是导致环境执法监管疲弱的主要原因。应对地方环境执法不力这一难题,需要构建环境资源多元共同体的系统保护理念,进一步理顺现行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的体制,积极探寻政策施行与环保执法的衔接路径,全面加强环境公众监督实效化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