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健  龙花楼  胡智超 《资源科学》2010,32(5):1006-1013
本文阐明了推进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基于我国粮食需求与开发优势,结合国际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指出东南亚与南美洲是我国进行国际土地资源投资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我国进口粮食供应地区。基于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性、开垦意愿、引进资金需求、与我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合作历史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选择主要合作国家,并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目标国家进行了类型划分,再依据类型划分结果初步探讨了合理开发利用国际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即国际粮食市场直接购买、获利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与粮食返销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等三种战略,从组建开发企业、建立完善金融保险体制和完善税收与劳务输出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内外部资源推动R&D投资的理论阐释,实证考察了不同市场环境下组织冗余和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R&D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直接可利用冗余和潜在冗余能够促进企业R&D投资,但储备可恢复冗余会挤占R&D投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直接可利用冗余和潜在冗余对R&D投资的积极作用越弱.(2)作为获取外部资源重要渠道的政治联系并非必然促进企业R&D投资,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不利于企业R&D投资;但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政治联系对R&D投资有微弱的促进作用.(3)仅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政治联系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将直接可利用冗余投向R&D,但没发现其他冗余资源与政治联系存在显著的资源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资源运用情况。以宁波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的科技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科技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情况对比分析,研究宁波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宁波地区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谢韵典  董静 《科研管理》2024,(4):147-156
现实中的企业往往是拥有多重目标的复杂决策系统,而现阶段的理论探讨多集中于企业对单一目标的响应。本文以公司创业投资(CVC)作为研究情境,探讨公司投资者在财务与创新这两个重要目标上的期望逆差将如何共同作用于CVC投资的地理距离。以2008—2018年进行过CVC投资的A股企业为样本,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未实现的财务目标推动了CVC远距离投资,未实现的创新目标则抑制了远距离投资。而当两个目标同时出现问题时,如何影响CVC投资的地理距离,则取决于企业拥有的冗余资源和所处行业的成长空间(环境丰裕度)。当企业具有较多冗余资源、较高环境丰裕度时,未实现的财务目标会加强创新期望逆差与CVC投资距离之间的负向关系。相反,当冗余资源较少、环境丰裕度较低时,未实现的财务目标会减弱创新期望逆差与CVC投资距离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企业在双重目标下的决策行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CVC在不同绩效表现状态下的地理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内蒙古国民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同时也出现地区资金运行不平衡日趋加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投资短缺、财政困难和信贷紧张问题。解决资金短缺 ,提高内蒙古资金平衡能力是内蒙古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也是引起自治区党政部门领导重视的重大课题。内蒙古提高资金自给水平思路的选择决不能走追求增长、投资扩张的老路 ,而应走注重效益、内涵发展的集约型资金之路 ,以地区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提高为目标 ,全面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科技兴区、人才开发、名牌推进等五大战略措施。通…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茂勋 《资源科学》2008,30(11):1684-1693
中部地区是风能资源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国占据较重要地位。本文在对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中部地区风能资源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但风电产业发展缓慢,风电场规划目标偏高,各省对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到2020年中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2×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为173×104kW的发展目标,并对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选出中部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立省级非并网风电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做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编制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部地区低风弱风的情况调整可开发利用的风能指标,尝试开发微风发电技术;同时立足能源多元化高度重视风电开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风电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中部地区非并网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九五”期间,国家已决定要采取五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是要加强中西部地区资源勘察,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增加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二是要调整加工工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五是要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鼓励向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丽  刘卫东  刘毅 《中国软科学》2003,33(10):129-132
本文从环境管制对投资区位选择和污染性产业转移的影响两个角度,对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进行分析。指出外资对地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外资和环境管制本身,而在于地区引进外资的政策以及外资在经济收益与环境管制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区域优选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佳韵  于汶加  张若然  龙涛 《资源科学》2015,37(5):1076-1085
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接壤,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是中亚地区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地缘战略地位突出,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最为重要的海外国家之一。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广大,地区间资源禀赋与投资环境差异较大,优选重点矿业开发区域对指导中国企业到哈萨克斯坦投资意义重大。本文统筹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需求,建立了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资源禀赋、投资环境、资源市场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求4个二级指标和资源潜力、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等12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进行了矿业投资区域优选评价,按照得分高低,并结合实际情况,将14个州分为矿业投资优选区、矿业投资鼓励区和一般矿业投资区域三类。矿业投资优选区包括阿特劳州、卡拉干达州、东哈萨克斯坦州、曼格斯套州和南哈萨克斯坦州,矿业投资鼓励区包括西哈萨克斯坦州、阿拉木图州、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科斯塔奈州,以及一般矿业投资区包括阿克托别州、江布尔州、阿克莫拉州和克孜勒州奥尔达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区域资源产业开发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涛  于汶加  代涛  李颖  邢佳韵 《资源科学》2015,37(5):1096-1105
吉尔吉斯斯坦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本文从互利共赢的资源合作切入,分区域对吉尔吉斯斯坦资源、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合作构想:①中吉合作目标及基本原则:资源产业作为切入点,全方位推动中吉战略合作;将费尔干纳盆地反“C”字形地区作为中吉合作核心区;促进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经济发展,为“大通道”营造良好环境;②合作主要领域和重点布局:电力、公路、铁路、管道等资源通道建设;矿产资源及相关产业合作;③合作模式:积极稳妥、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吉尔吉斯斯坦资源开发合作模式构想——谦比西模式。文章最后指出中吉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可以共同维护中亚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因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回顾了资源利用、R&D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对226家在华跨国企业的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在引入资源利用这一中介变量之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R&D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对创新产出起着促进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效率;资源利用对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对创新产出有着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肖远飞 《情报杂志》2012,(3):124-131
通过网络嵌入构建关系资源是网络条件下获取知识的重要机制。论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嵌入条件下外部知识获取中的三大关系资源机制:溢出机制、共享机制和挖掘机制。在此基础上,论文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一国知识获取的关系资源综合效应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企业对国外网络和国内网络的双边嵌入有利于提升该国知识水平,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关系资源作用机制实现的直接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吸收能力和研发投入实现的间接效应。最后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胡健  焦兵 《资源科学》2013,35(5):983-990
为了探究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本文首先利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为0.412,且在1%水平上显著;其次,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检验了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自然资源开发使得环鄂尔多斯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东部地区增加了约2.7个百分点,相比于环渤海湾地区增加了约2.2个百分点,相比于珠三角地区增加了约2.8个百分点,相比于长三角地区增加了约2.4个百分点;最后,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影响环鄂尔多斯区域经济收敛的渠道,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开发促进环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区域内教育、科技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的推动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建议环鄂尔多斯区域在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区域经济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胡健  吴文洁 《资源科学》2007,29(3):8-16
长期以来,资源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理论盲点——忽略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矿权与土地产权关系的探讨。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在对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矛盾及矿权制度演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17.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国浩  卢晓庆 《资源科学》2011,33(10):1924-1931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开采的概括,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运用DPSv7.5.5软件,结合焦作市住村矿相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该矿的实际综合效益,并对影响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的要素对回采率的影响程度进行确定,得出相关要素的最优组合。为今后煤矿企业的科学开采提供参考。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提高,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最大化,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矿业发展周期理论与中国矿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业发展理论是科学判断矿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支撑。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资源禀赋和矿产资源需求两大影响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百年来全球矿业发展历史,并将全球矿业发展历史划分为缓慢发展期(1900-1945年)、黄金发展期(1946-1972年)、矿业低迷期(1973-1994年)、矿业繁荣期(1995-2008年)和矿业平台期(2009-至今)五个阶段。本文提出了理想状态下的矿业发展周期模型,揭示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资源价格和矿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认为一国的矿业发展一般经历萌芽、发展、转折和衰退4个时期;并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不同资源禀赋的发达国家矿业发展历史,总结了矿业发展的3种模式:“澳加”型矿业模式、“美德”型矿业模式、“英日”型矿业模式。最后,结合中国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国矿业发展趋势,认为中国矿业正处于重大转折期,2020年后中国矿业将全面进入衰退期。  相似文献   

19.
刘德智  李毅斌  马飞 《情报杂志》2012,31(8):142-145,128
针对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信息共享程度低和信息挖掘深度不足等问题,分析了行业信息资源配置四类主体及体系结构,从全局、顶层角度构建出云计算环境下四层行业信息资源配置模式:行业数据资源整合平台层、资源池、行业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行业信息应用平台,并以道路运输行业为例,建立了道路运输行业信息资源配置顶层应用模式,该模式为其他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