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最希望老师买什么东西呢?出示“‘六一’儿童节礼品调查表”,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调查表:物品名称数量文具盒15个钢笔8支书包5个水彩笔16支…………师:你们能帮老师预算一下买这些礼品需要花多少钱吗?生1:先算一算每样物品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了。生2:我们不知道每样物品的单价,没办法算。生3:只要问一问嘛。像这个文具盒是3元5角,就可以算出15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3.5×15=52.5(元)。…  相似文献   

2.
算一算     
爸爸要小明去买啤酒。小明拿着元钱,来到商店里。售货员阿姨说,一瓶啤酒元。小明问:“空瓶子能退钱吗?”阿姨回答:“当然能啊。瓶子里的啤酒比瓶子贵元钱。”请你算一算,一个空瓶子能退多少钱?算一算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8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学生很快说出丁如下两种解法,并说出了算意。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一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复习题让学生练习 :张华去商店买文具 ,把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12支 ,如果全部买毛笔 ,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支钢笔 ,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毛笔?题目出示后 ,顿时 ,学生们纷纷举手列式解答 :(1 -112×4)÷ 115= 23÷ 115=10(支)师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一生 :我把张华钱的总数看成单位“1” ,先求买钢笔后剩下多少钱 :(1 -112×4)= 23,再求出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毛笔 :23÷ 115=10(支)。这时 ,还有许多学生举着高高的小手想告诉老师 :“我还有另外的解法!”但这位老…  相似文献   

5.
片断:出示例1:六年级四个班举行庆“六一”歌咏比赛,准备设一等奖4名,奖钢笔1支,二等奖若干,奖笔记本一本。小帅拿一笔钱去购买奖品,没有剩余。小帅知道,这笔钱如果单买笔记本能买18本,单买钢笔能买12支。根据以上信息,你们知道二等奖设有多少名吗?(生相互切磋后,汇报。)生1:根据以上信息,买4支钢笔,剩下的钱全部买笔记本,只要知道笔记本的本数就能知道获二等奖的人数。我是这样解决的:假设小帅拿去108元,笔记本每本价钱为108÷18=6(元),钢笔每支的价钱为108÷12=9(元),先买4支钢笔用去9×4=36(元),还剩下108-36=72(元),72元买笔记本能买72…  相似文献   

6.
姬建民 《学语文文丛》2004,(11):32-34,62
一次回老家,和家乡的一个农民兄弟闲聊。他突然问道:“你们在外面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啊?”我打着埋伏地说:“三四百元吧。”“哦,三四亩麦子的钱呢!”我的心猛地一沉,问怎么这样算呢?他回答:“农民种一商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用电等花销,劳动力不说,每亩地也就可以收入100元。这不是一顿饭就要用掉三四亩麦子的钱吗?”一算账,我竟一时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买水果,买了1.5千克苹果,每千克4.6元。妈妈要我算一算,该付多少钱。这对我来说可不难,我连忙翻出纸和笔。妈妈说:“你看卖水果的阿姨可没有纸和笔,也没用计算器,照样可以很快算出来。”我有点不服气,对妈妈说:“阿姨天天卖水果,卖多少水果收多少钱,一定早就熟悉啦!”  相似文献   

8.
教师出示画面:每盒彩笔 24支, 3盒有多少支 ?让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师: (出示画面 )把 3盒变为 13盒共有多少支 ?请大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列算式 )  师: 24× 13的乘数是几位数 ?  生:两位数 (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  师: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有学生举手发 言回答: )  师:刚才计算 3盒得到 72支,现在是 13盒了,怎么才 52支呢 ?  [评:导入阶段通过准备与揭题两个环节为学生学习新课在计算及列式思路上作了铺垫;提问学生“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  相似文献   

9.
办图书角     
开学后,四个同学花120元为班级购买图书,办起了图书角。班主任肖老师问他们各花了多少钱,第一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一半。”第二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3。”第三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4。”第四个同学说:“我用去的钱数已经记不清了,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冀教版第三册教材中《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节课,书中只是简单地出示一幅情景图,然后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加法算式。而在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超市中学生一些常见的商品图圾其标价,然后问:“同学们到商店买过东西吗?”同学们的兴致极高,异口同声地说:“买过!”我紧接着指着电脑中的图说:“假如这是一个小小的商店,让你从中任意买两样东西,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共花多少钱?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写在本上)然后我问他们是怎样算的,他们纷纷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想法竞让我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应用题例6,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 教材中第一种解法:先求出1盒钢笔的价钱,再求出每支钢笔的价钱。列综合算式解答:60÷3÷10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3盒钢笔一共有多少支,再求每支钢笔的价钱。列综合算式解答:60+(10×3)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列出与教材同样的解法,并能说出算理,给“正确”的判定,并以鼓励。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这样列的算式,也得出每支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三)”第一课时。片断一:多媒体呈现一些商品及其价格:①玩具熊33元②篮球18元③书包42元④薯片8元⑤溜冰鞋66元⑥玩具车22元⑦文具盒15元⑧牛奶45元⑨蛋糕24元。1.尝试独立计算。师:我选择商品①、②和③。买这三件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能列出算式吗?生1:33+18+42。师:大家先帮老师算一算用了多少钱,好吗?(大部分生尝试计算,个别生立刻举手)师:已经算好的同学,请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也可以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师巡视,并选择两个列不同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评析:关注学生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堂实录片段 探索计算方法:师:到底36-8等于多少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草稿本,你自己算一算,会算的小朋友你可以直接算,不会算的,可以借助桌上的小棒。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材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提示(五)文/姜骏题27算一算:小明买一支铅笔和一个卷笔刀共用4角钱,小丽买一支同样的铅笔和一盒蜡笔共用5角钱。卷笔刀和蜡笔哪个价格贵?贵多少?(2·60)教学提示这是一道消元问题。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师可按以下思路启...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把连除应用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例题是71页例3:“小华家养了35只母鸡,4个月一共生了3640个蛋。平均每只母鸡每个月生多少个蛋?”第二类例题是71页例4:“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  相似文献   

16.
钢笔的单价     
王老师带了30元钱去买一些钢笔和圆珠笔。他选了3枝钢笔和5枝圆珠笔。剩下的钱如果再买2枝圆珠笔还差4角钱,如果再买2枝钢笔就差2元钱。你知道王老师所选的钢笔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相似文献   

17.
买鸡     
狐狸在街上吆喝着:“快来买鸡哟,元钱只鸡。”大灰狼听了,忙跑过来问:“元钱只鸡?真便宜啊!我买只。”狐狸说:“我是说第一只鸡元,第二只元,第三只元……依次类推,必须只鸡一起买。”大灰狼说:“我买,算账吧!”小朋友,你知道大灰狼买这只鸡共花了多少钱吗?买鸡@王宝琪  相似文献   

18.
高兆华 《师道》2006,(6):33-33
几天前,我和同学们共同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购物策略。课堂上我为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某种新品牌的饮料,大瓶装(1200mL)售价10元,小瓶装(200mL)售价2元。三家商店为了促销这种饮料,分别推出了优惠策略:甲商店买1大瓶送1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优惠;丙商店购物30元以上者八折优惠。我问大家:“你们打算买多少饮料啊?”同学们有的说买1小瓶,有的说买1大瓶1小瓶,有的说买3大瓶3小瓶……“那你们打算选择哪家商店购买?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吗?”我又问。通过讨论和计算以后,大家很快找到了合适的商店,并发现了其中蕴涵的规律:当购买的总价…  相似文献   

19.
聪明的菲菲     
“六一”儿童节到了,猩猩博士看着可爱的学生们,高兴地笑着,他很想送些礼品给同学们。猩猩博士叫来班长小猕猴菲菲说:“菲菲,你和小狗汪汪去文具店买3支钢笔,7支圆珠笔,12本笔记本和8块橡皮。行吗?”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段: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两个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一共用多少元?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 生:买一支钢笔和两支水彩笔,一头多少元? 师:能提一个没有乘法运算的问题吗? (学生表情严肃.此时,一位小男孩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每样买一个一共用多少元?")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谁还能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