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前,台湾巨贾邱永汉先生来合肥考察投资,发表了他对大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看法,颇耐人寻味。 邱先生说,我到过大陆数十个城市,所到之处都受到最高礼遇。我知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我来投资。其殷殷之心可鉴。 有人说,大陆的“优惠政策”对外商最有吸引力。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来大陆投资,决不是因为优惠政策。大陆有优惠政策,但台湾、日  相似文献   

2.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儿童练习“我到…去…”口头造句的时候,一个学生造句说:“我到台湾去。”这就引起了哄堂大笑。有的转过头对他说:“咦?哈哈!你还到台湾去呢?”有的谈着:“他还到台湾去呢!好玩哩!”课堂纪律乱极了,他的脸庞也被笑得一阵红一阵白,呆呆地站著。这位教师很冷静地(实际地楞住了)叫大家停止了嘲笑,接著说:“大家不要笑,他还有话呢!”  相似文献   

3.
丁平 《河北教育》2003,(5):32-32
台湾教育关注生活、重视实践的特点是我早有耳闻的,但真正让我领略这一点还是班上一位来自台湾的同学。 方同学本学期刚从台湾到大陆,虽然他在岛内已经小学毕业,但由于学业跟不上初中的要求,所以插班到我所任教的六年级。 这位方同学带来的成长记录手册上分明告诉我他是一个“聪明好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国通讯社四日电 )台北消息 :台湾学生赴大陆升学热潮方兴未艾 ;北京申奥成功后 ,即将出现的三大利多因素 ,更会促使台湾学生大量赴大陆升学。大陆台湾学生联谊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硕士生陈正腾 ,今天在台湾《教育博览家》杂志主办的“向彼岸前进”座谈会上作上述论说。“向彼岸前进”座谈会今天上午在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陈正腾是其中一位主要讲者。陈正腾指出 ,赴大陆升学热不只是台湾现象 ,而是全球现象 ,许多外国学生正纷纷到大陆留学 ,包括学中文乃至熟悉大陆人情世故 ,以便未来分食大陆市场这块大饼。陈正腾认为 ,北京…  相似文献   

5.
一长期以来,散文诗在台湾和香港不被承认。台湾文学界,对散文诗多持否定态度。如余光中说:“原则上,我是拒绝写或看所谓散文诗的。通常所谓散文诗,既无散文的自如,又无诗的精炼,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罢了。”①桓夫(陈千武)说:“我的感受是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没有散文的诗,或诗的散文。”②痖弦的论点更为激烈,他说:“散文诗是舶来品。鲁迅之后尝试这种形式的人不少,鲜有成功的。……最近中国大陆散文诗却变得非驴非马,成为时下矫情文风的大病例。……大陆上所谓的散文诗却成为一种混乱的抒情文体,不是散文,也…  相似文献   

6.
建国47年来,我们大陆没有培养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刻反省。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从台湾去的)说,他在美国三十年,什么都没学会,只学会了“平等”两字。他告诉记者:“若在台湾,我也许不能  相似文献   

7.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有一节对话课,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需提出或回答问题。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说过对话课的教授的问题刁钻古怪,要我小心。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名来提问。在我自认为巧妙回答了他的问题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可以知道您来自哪个中国呢?”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他清楚的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告诉他我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忘年交名洛夫,是一位著名的华人诗人。说他是华人诗人,是他的履历比较复杂:出生在湖南衡阳,解放前去台湾,后来在台湾创办了《创世纪》诗刊,影响深远;再后来,移民去了加拿大,成了海外华人。年已70,还在写诗,写了一本达3000行的长诗《漂木》,远渡重洋地寄给我。不仅如此,他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问世,我就为他主持了一个在深圳大学举办的“洛夫书法作品展”。至于他每年到大陆、台湾以及其它地方参加诗歌朗诵会等,更是常事。一个七旬老诗人,虽未必步履如风,但精神健旺、思路敏捷,成果累累,却是不争的事实。洛夫何以保持着这么旺盛的精力?…  相似文献   

9.
休闲广场     
佳荫视角·台湾是中国的佳木斯市第七中学韩佳荫一次讲课 ,我指着世界地图上台湾的位置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个小岛叫什么 ,是哪个国家的?”A :“台湾 ,不是中国的 ,我也不知道是哪国的。”B :“我妈妈说台湾不是中国的。”C :“我外婆也说台湾不是中国的。”D :“台湾好像是中国的。”听后 ,我气坏了 ,但又不能发火。我强装笑脸说 :“同学们 ,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你妈妈和外婆对中国历史不一定很熟悉。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台湾的故事 ,好吗?”“好!”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答道。于是 ,我就给他们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3日以《大陆方有‘琼瑶迷’,台湾又现‘阿城热’》为题报导了海峡两岸文坛上相继出现的趣事.4天之后(即11月7日)《新民晚报》上徐淦的《老读者读新小说》一文里说:“到了我这把数以七个十来计算的年纪,我至少在读小说上面不会凑热闹,赶时髦了吧!”但,他“读了老伴剪贴的琼瑶著的《雁儿在林梢》也觉得满有看头”.并称作者有才  相似文献   

11.
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历 :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 ,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 ,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 ,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 ,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 :不可能 !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 ,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 !回来一年了 ,我睁大眼睛 ,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 ,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 ,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 ,而是“坏人” ,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 ,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 ,他宁可闭着眼假寐。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 ,在那儿烧火洗锅 ,使走廊垢上一层厚厚…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对台湾目前不少大学生玩股票,热衷赚钱以及成绩退步深感忧虑。他痛心地说,现在台湾的大学生“太不用功了”。他表示,近年来一些台湾一流的学生,成绩却比不上美国大学的中等学生。对此,李远哲认为主要是近年来台湾教育科学界受到“功利主义”和“经济至上”的影响。他指出,台湾教授的平均所得远比香港、新加坡、美国为低,加上台湾几十年来强调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改变,因而一些优秀的人才不从事科学研究,都想去赚钱,这些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心态。李远哲对那些沉迷于玩股票,只知赚钱的大学生更感痛心,他感慨地说:“我实在不懂他们玩股  相似文献   

13.
Jokes and Humour     
一个人走进一个有名的精神病医师的办公室,坐下来开始说他的问题。“医生,医生!”他开始说到。医生回答道:“没有必要重复,我的好先生。一个医生就足够了。”这人说道:“我一直有幻觉,觉得自己是只狗。一只很大的、白色的、多毛的比利牛斯山狗。这太疯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例普通的犬科综合症,”医生安慰他说:“过来这儿,躺在睡椅上。”这人答道:“哦,不行的,医生。我是不允许爬到家俱上的。”2地理科学课的老师正在讲解怎样识地图。他花了整节课来讲解纬度、经度、度和分的概念。到快下课的时候,这位老师问学生:“假如我邀请你们到…  相似文献   

14.
半瓶香油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冬天。那时离春节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从香港返回大陆的人特别多,因此,海关的工作人员也格外忙碌。突然,一位老人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他衣着朴素,随身仅带一个简易的旅行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左手提着一个瓶子,瓶子里有半瓶黄澄澄的液体。一位工作人员按不住好奇,问他:“这位先生,您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老人淡淡地说:“是香油。”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位老人千里迢迢地赶往大陆,竟带着半瓶香油。“您这是为什么呢?”另一位女士终于忍不住问道。老人脸上浮现出凄楚的神色,缓缓地说“:这是我母亲要我买的。四十四年前的些零钱来,让我到不远处的一个香油铺打半斤香油。临走时,她还说‘:孩子,你跑快一点,娘马上就把饭做好了,别耽误了吃饭。’”这时,两行热泪从老人的眼角流出来。顿了一顿,老人接着说:“我刚走出家门,就碰到一群穿军装的人,他们用枪逼着我,让我帮他们拉大炮。后来,为了活命,我就和他们一起打仗。再后来,我随着军队到了台湾……这几十年,我得不到一点儿家中的消息。直到三年前,我才和家中的亲人联系上。他们说,母亲在我走后不久就疯了,见人就说等我打香油回家……”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所有的人都安静地听着,...  相似文献   

15.
地理课上,大军同学在睡觉,老师把他叫到讲台上,要他指出挂图上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大军指出了正确的位置,老师满意地笑道:“同学们现在知道是谁发现新大陆了吧?”同学们齐声说:“大军!”接着老师问大军:“新大陆下面的那行数字是什么意思?”大军答:“是哥伦布的电话号码。”谁发现了新大陆  相似文献   

16.
可以说,从50年代到现在,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政府保持台湾的分离状态,防止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政策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借助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来牵制中国,防止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17.
谁之罪     
许博渊 《教育》2013,(6):59-60
4月17日,我新购的一批书送到,首先看的是台湾作家蒋勋的散文集《生活十讲》,刚读第一章就舍不得放下了。这一章讲的是台湾的学校只教知识不教如何做人。我惊异于他所举的例子与大陆所发生的事情不仅相似度高,连事件背景也十分契合。作家兼美术家的蒋勋说话不温不火,慢条斯理,像剥茧抽丝一样,丝丝缕缕地,把我心中的话都说出来了,我没有想到的话也被他说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他只有11岁,却拥有天籁般纯净的嗓音;他是台湾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热爱音乐;他不爱说话,除了微笑,只剩下音乐和你交流;他可以将梁静茹、张韶涵、蔡依林等女歌手的歌曲唱得犹如原音重现;他一路从台湾的综艺节目走到了大陆的综艺节目;他,叫徐杰。他的歌声感动了无数人,也引来了无数争议,可他说:我只是想唱歌而已!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男孩,小学6年级的时候,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册,他好高兴,跑回家就开始看这本地图册。那天轮到他为家人烧洗澡水,他一边烧一边看。心想,埃及很好,有金字塔,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埃及。突然,他的爸爸从浴室中冲了出来,大声地说:“你在干什么?灯都熄了!”男孩说:“我在看埃及的地图。”父亲“啪、啪”给了男孩两个耳光,然后说:“赶快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打完后,又踢了男孩一脚,表情严肃地跟他讲:“我告诉你,你这辈子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20年后,那个男孩当了记者,成了作家,并出国到埃及考察:他坐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给爸爸写了信。爸爸收到信后对他的妈妈说:“唉,真没想到,一巴掌能把他打到埃及去。”那个男孩就是台湾的著名散文家林清玄。  相似文献   

20.
家有酷儿     
两代笔缘本期作者: 著名作家程青和她的儿子张弛天天是我的儿子,他从网上下载了一组图片发到我手机里,六幅小图记录了两只柿子椒从新鲜到干瘪的过程。他洋洋得意地问我:“知道标题是什么吗?从新婚到金婚。”他指着其中的一幅说:“这就是你们!”他挑的那幅柿子椒已经变色变形——如此揶揄自己爹妈的婚姻,大胆而新颖,真让我开了眼了。天天常有妙语。他听我说狗咬狗一嘴毛,马上纠正我说应该说狗咬狗两嘴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那是站在狗的立场上说的。”对父母与孩子,天天有独到的认识。他说自己不愿意出生,是我未经他同意擅自将他带到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