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德育》2009,(7):94-94
与国际社会一样,澳大利亚的和平研究与教育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和平研究与培训机构(2000)指南》所列:全世界约有580多个相关研究所和中心。在澳大利亚,和平研究中心和课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澳大利亚大学中,和平教育仍然是分散的,没有公认的课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和平教育是指学校传授和平与冲突化解理论、传播和平知识与和平文化、提高人们的和平意识、塑造和平文明的教育。和平教育具有跨学科、多层面和现实性等多种特征。在实施和平教育的过程中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和平素养,重视和平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探索和平教育的有效方法,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和平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和平心理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崛起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化解破坏性的冲突,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破坏,提高人的幸福感。目前,和平心理学的发展显示出更关注地缘历史语境,更细致地研究和平与暴力的类型与含义,更系统化地研究暴力与和平的本质等特点。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和平心理学已成为未来十年处理人类压力问题的关键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波黑和平是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没有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就没有波黑的和平。波黑和平的实现结束了长达近4年之久的波黑战争,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有关波黑和平的历史文献,不但完整地勾划了几乎与波黑战争同步的波黑和平进程的曲折轨迹,而且如实地记录了国际社会在整个波黑和平进程中所作的巨大努力。因之,值得我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和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里,整个人类经历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大转折.人们对这一转折的认识,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对这一转变发生的根源、前提和条件等的努力探究,加深了人们对和平的理解,并由此在西方产生了和平研究.这是关于和平及其对立面研究的一门新的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暴力研究、战争根源研究、危机冲突研究、非军事化研究等.这里讲的和平,是指世界和平.过去那种"无战争状态即和平"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诸多质疑,和平与和平研究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和平研究是弥久而常新的重大问题,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和平文化积淀,应该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应该包括奠基于中国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平理论研究,包括对重大和平问题的研究,对和平战略的研究,以及开展和平文化的普及、进行和平教育等内容.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邦春  孟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113-116,139
美国和平教育是19~20世纪在世界和平运动的促进与指引下在对教育作用的反思的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论述美国和平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近一步探寻了美国和平教育的哲学理念。为普世知识开辟和平道路的夸美纽斯、主张用实用主义的学科教学促进和平的约翰.杜威、力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促进和平的蒙台梭利和用对话与批判推进和平的保罗.弗莱雷等皆为美国的和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美国和平教育也经历了“和平世界愿景的提出——从反战走向积极的和平教育——迎接女性的和平教育——和平危机的时代——和平教育的积极发展”发展轨迹。美国和平教育发展对促进我国教育中对和平教育本质与使命的理解、提高对和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芷江和平文化源远流长,侗民族的基因传承了和平文化,抗战受降的历史孕育了和平文化,现实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和平文化。深入开展和平文化研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和平文化体系,不但能够为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提供理论支撑,丰富节会的文化内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够促进芷江和平文化理论的转化运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存在着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和平研究在西方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引起中国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虽然和平研究作为新兴学科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但是它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平研究在方法论上是一门多学科的、多层面的、多文化的以及既是分析性的又是规范性的、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荑好的愿望。现在更是主流话语体系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已经很少有人不会意识到和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对和平的认识却十分模糊和含混,不仅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而且要想对和平进行非常精确的界定确实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倡导"积极的和平"并积极构建"和平文化",主张"彻底的和平主义"。在这一和平思想的基础上,池田大作提出了"为和平而教育,由教育而和平"的和平教育思想,强调和平教育的原点是"人",主张和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际人",提出和平教育的途径是"对话"。池田大作的和平教育思想有深厚的佛教、师承、战争渊源。池田大作和平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表现在:开展生命教育以促进世界和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以促进世界和平;通过文明对话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从和平文化实现的三角理论,即和平研究、和平教育及和平实践入手,阐述了和平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开展和平文化教育,要积极学习和平文化理论、大胆吸收中外和平文化思想;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自觉传承优秀传统和平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要树立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理念、自觉落实为日常行动。  相似文献   

15.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愈合的创伤,更加强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探索。西方就从理论和实践上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探索,如开展体育竞赛、建立国际政府、建立国际法以及建立和平学和发展和平运动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和平进程。探索这一问题对当今和平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平有积极和平和消极和平之分.作为积极和平的代表型态,和平教育在化解冲突、构建永久性和平方面大有可为.和平教育从理念的提出到有组织地推行,再到和平教育的制度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全球比较的视角看,当前和平教育的实施主要有宣传共享价值观、开设相关课程、推动群体间接触、组织和平实践活动等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和平为主线分别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古老持久而有争议的均势和平理论,及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理论进行分析探源,阐述了西方理论界有关国际和平理论的演变与兴替。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主张广泛的和平,倡导积极的和平,追求公正的和平,坚信持久的和平,希望理性的和平,时代特色鲜明,和平、进步、发展的主旨突出。它汲取了中外优秀和平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是我国确立和平与发展为当今时代主题的直接思想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平文化教育”与“和平文化”的提出与被接纳是同步的,主要得益于一些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UNESCO的推动.和平文化是一种由和平与非暴力主导的文化,也是和平文化教育需要着力实现的愿景.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平文化的倡议后,众多国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和平文化教育活动.和平文化教育理念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需要学校在角色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倡导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将和谐外交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拓展到国际领域,把传统的和平共处与世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发展的新阶段;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演变,应答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平发展为和平共处增添了新特色。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