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2.
人类需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3.
一、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人类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在社会生活和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起来,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人类——教育人类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世界文明的创造者。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教育伴人类社会产生,随人类社会发展。认识人类的历史,便会知晓教育的意义,肯定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也就肯定了人类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社会文明的演进史,是人类对自己生活环境和自我要求不断提高的历史。社会文明的实质是人类自身的文明,人类不断创造着社会文明,而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又是文明社会教育与熏陶的结果。社会文明建设和人类自身文明的塑造,教育是基础,惩戒是手段,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建设文明社会,成效显著,但还不尽如人意。疏于监督、惩戒不严是主要原因。因此,抓教育的同时,也要抓惩戒,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改革、变法、维新、变革等历史现象,从形态上区别,可归纳为量变型和质变型两个类型。所谓历史现象:是人们对人类在历史上所进行过的活动的泛指。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才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存在着社会自身运动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从而...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观念形态上将自身以主体性存在形式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的开端。而后在探索人的本质之谜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确立人的自然本质和确立人的社会本质两次视角转换。在解决人与自身历史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供了关于规定历史的人们为自身创造的对象化历史所规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的文化,是一个自身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有机体,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引起特定文化体系的变化和革新。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跃迁也带来了人类文化体系的重大改观,而大众文化就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文化样式,它顺应了大工业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大众文化自身的非批判性、非创造性、非选择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现实局限性。因此,批判地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的角度来分析处于现实与需求相矛盾之下的哈姆雷特,揭示了哈姆雷特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沉迷于思考、追踪形而上的死亡理念的过程。他在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没有扮演常规伦理道德规定的实际社会角色。在主体思维塑造的过程中,这位王子沉迷于自身玄想和话语建构之中,用思考去寻求生命价值的意义,最终思考的结果是用死亡理念这一规律来穿越所有的人类社会价值的意义。这实际上是早期现代主体对人类价值和宇宙本体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而生存。人类和地理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也同样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史家在撰写历史的时候,在思考人类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论弗洛姆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姆提出,判断社会是否健全的标准,是看社会能否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对人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尽管有经济的繁荣,但使人发生了严重异化,人变成了商品、机器人,西方社会是一种病态社会。弗洛姆的理论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肤浅的,但它对于纠正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野蛮时代,无论是农业、畜牧业、铁的冶炼和应用,还是氏族制度,都是由人的需求决定、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动依然循着人类的需求向前发展;但生产者与他所生产的产物之间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绝不是各种需求,而是寄寓于物的各种有用性。马克思称之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规律是野蛮时代的“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的本位是在人域社会内部对权利、正义、秩序等价值目标的追寻。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和法的历史更替角度看 ,环境法是以环境利益和人类利益为二元本位并以环境利益为优位的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它包括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才能、人的需要等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塑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中,工程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正生活在由各种工程所联系起来的网络中。但现在,有许多工程仍然只是片面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原则和目的,致使人类遭受了很大的灾难。本文试图从人文、技术方面阐述其走向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强调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婚姻法解释(三)》意图维护婚姻的神圣性。婚姻是神圣的,它是人类借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对物质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婚姻的神圣性不断被物质所侵蚀。为了修复婚姻的庄严性,《婚姻法解释(三)》为倡导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而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本文特从《婚姻法解释(三)》的新规定出发,详细论述了《婚姻法解释(三)》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规定,进而分析了《婚姻法解释(三)》对我国现有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正确性的保障。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措施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必须体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新人的伟大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备的社会条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看,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存在先于个人利益,受其影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亦早于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在前国家社会中,习惯法上的社会经济权力和社会经济权利是重叠的。国家的建立促使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经济权力分离,在国家经济权力受到公法的有利保护的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社会经济权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