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我们从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出发,以男女两组英语互动式性别广告为语料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男性广告在“祈使语气”、“消费者充当的主语一限定成分”、“消费者充当的动作者一物质过程”的构形分布上均明显高于女性广告;而女性广告在“消费者充当的感觉者一心理过程”的构形分布上明显高于男性广告。这些构形分布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类语篇建构的不同性别的身份是不同的,即建构不同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2.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转型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疾病叙事不仅传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精神危机的反思,而且存在着“性别分工”.即,在男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身心疾病或显或隐地都与公共政治有关,象征着其启蒙和审美身份的溃败;而在女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疾病则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象征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伤害和束缚,以及女性的认同困境.知识分子的疾病隐喻构成了作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并隐含着渴望实现正义、自由、平等、幸福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4.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5.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曹雪君 《双语学习》2007,(9M):202-203
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蜚声国际,屡获大奖。在其精心构筑的影象世界里折射出其女性意识的不断发展过程,由最初对女性的悲悯之情,再到其影象中女性的缺失直到最后凹现出对女性的歌颂之情,最终完成了其性别身份的认同。本文关锦鹏导演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以《胭脂扣》、《蓝宇》和《长恨歌》这三部代表作品为蓝本,进而探索其性别身份认同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孩子》中的人物吉丁,森,西德尼,昂丁和特蕾丝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分析是黑人女性文化身份选择和认同的前提,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定位的探索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和社会对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份界定是“贤妻良母”,生活于理学之风日益浓厚的宋代女性在词作中塑造的却是“情人身份”。女词人的这种身份意识与传统的差异表现了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蜚声国际,屡获大奖。在其精心构筑的影象世界里折射出其女性意识的不断发展过程,由最初对女性的悲悯之情,再到其影象中女性的缺失直到最后凹现出对女性的歌颂之情,最终完成了其性别身份的认同。本文关锦鹏导演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以《胭脂扣》、《蓝宇》和《长恨歌》这三部代表作品为蓝本,进而探索其性别身份认同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荒原里的爱情奇葩。女作家艾米丽以浸着滴滴墨泪的画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将女性挤到社会边缘的父权制等级社会,并以悲剧爱情暗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女性怎样才能构建自己具有主体性地位的社会?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行的角度去探索,呼吁女性同胞联合起来突破阶级身份和性身份的局限性,找到一条通往独立自由的女性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女性文学在赛博空间获得长足发展。基于女性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女尊小说,是女性文学独有的原创网络小说类型,体现出女性文学性别身份的建构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张扬,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性别观念起到了反叛和颠覆的作用。从对女尊小说的创作特点、偏差和旨归的分析,可见以现实男性为描写主体的网络女尊小说,实际上是通过两性关系的易位构造出了一个女尊男卑的虚拟世界。然而,女尊小说表面上宣扬解放女性,张扬女性身份认同,实际上却仍在强化既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反映出男权社会的现实景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4.
梁志芳 《英语广场》2020,(27):15-17
翻译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身份建构或重构的场所。本文首先以研究路径为线索,梳理了过去20余年来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有翻译与民族身份认同研究、译者身份研究及翻译与性别身份研究三大研究路径;其次讨论了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存在的研究主题较为单一、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缺乏等问题;最后指出了翻译学领域未来的身份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和汤亭亭都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族裔女性作家。对于族裔女性身份认同的追寻一直是她们诸多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性代表人物的分析与比较,归纳总结出女性寻求自我的三个阶段,进而揭露了族裔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使得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更为艰难.<残月楼>通过再现华裔真实生活.对质疑文化霸权和性别压迫、建立中加混杂文化、倡导女性独立、完成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包蕴着固有“特征”和理论上“建构”的双重含义。个体取得他所处的族群或社区承认的标志是获取文化身份的“同一性”,即“身份认同”。从身份意识的路径进行解读,《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新全球化时代,女性身份愈来愈碎片化、流动化,女性身份的实现越来越艰难。在新全球化时代女性身份具有多样性与策略性,女性共同体具有假定性与有限性,但“妇女”作为女性身份存在具有必要性,有利于发掘女性在新全球化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份是由自然身份、制度身份、话语身份与亲和身份四维度构成。身份理论观照下,自然身份指向教师的生物学特征;制度身份指向教师的社会地位;话语身份指向教师的教学成就;亲和身份指向教师的合作状态。身份理论视域下,编外教师自然身份割裂,被视为“单向度的人”;制度身份悬置,是学校中的“无根之人”;话语身份式微,被看作学校教学中的“低水平者”;亲和身份隐匿,被视为学校中的“圈外人”。要提升编外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关心编外教师的生活世界,尊重其自然身份;保障编外教师合法权益,完善其制度身份;彰显编外教师专业魅力,增强其话语身份;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深化其亲和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